电影《给我翅膀》是根据法国气象学家穆莱克领航野雁迁移的真人真事改编,在宣扬生态环保理念外,给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也提供几点有益启示。
一、爱心是源泉
父母离异后,14岁的网瘾少年托马跟母亲生活。为了工作,暑假里母亲把儿子放在父亲那里“托管”了三周。父亲是鸟类学家,致力于保护频危物种。小托马从不能适应生活环境,不能上网游戏到目睹小雁破壳而出,开始饲养陪伴十多只小生命成长。
为此,他戒掉了网瘾,抛开了手机,和老爸一样,因为心中有所爱,全身心投入到父亲的工作中。陪小雁散步、游泳,还学会了开轻型飞机,为最终独立完成大雁迁徙计划打下基础。
02二、兴趣是老师
刚来时,托马对父亲的工作不屑一顾。通过与小雁朝夕相处,托马改掉了睡懒觉的毛病,八点就起床就给幼雁喂食,跟父亲学习相关鸟类生长知识和如何教失去父母的珍稀大雁学会迁徙。因为环境的不断污染,对湿地的不断侵蚀等都在影响着大雁的繁衍,这种大雁在法国已经濒临灭绝。
以前,托马觉得老爸学鸟叫太蠢了,现在自己有模有样地学鸟叫,看着毛绒绒的幼雁听从指挥,还挺乐在其中,乐此不疲,并和父亲一起长途跋涉,远赴挪威鸟类保护基地。
03三、坚持是动力
在进入北极圈之前,挪威官方要对大雁进行血液检测,这段时间内他们只能把大雁关在笼子里。父亲偷着把它们放出去,遭到当局惩处。但跟大雁已经建立了深厚感情的托马却无法接受他们把大雁抓走。他不顾众人的阻拦,直接驾驶着轻航机带着大雁飞走了,要自己完成这项伟大的任务。
托马按照GPS的路线飞行,看见湖泊就下去休息,整个旅程充满困难与艰辛。他夜宿荒岛湖边,大雁被大野猫惊吓,自己大声吼叫,轰赶走野猫。飞行途中,穿越北海,遭遇雷电天气,他无所畏惧,顶风冒雨,冲出云层,拥抱蓝天。
父亲因当局阻挠,儿子幼小,不顾朋友劝阻,想中途放弃,而托马在母亲的支持下,又驾机翱翔,引领大雁,继续完成父亲的鸟类迁徙计划。
04四、理解是良药
通过这一系列波折,托马终于知道了父亲的事业有多么的伟大,妻子同样也理解了丈夫一个人住在潮湿炎热的湿地,忍受着湿气、蚊子等等恶劣条件,只为了能够保护珍稀动物的家园,让它们能够有一个好的环境繁衍生息。
影片最后,托马驾机回到阔别的家乡,躲开欢迎的人群,一家人其乐融融,父子消除隔阂,夫妻重归于好。
05五、陪伴是关键
正是在爸爸教授儿子飞行的过程中,两人的关系从最初的僵化,到互相理解、信赖。这一系列变化,都是从最细微处发生的。
托马第一次学习驾驶;两人第一次带着雁群试飞;疲惫时成为对方的依靠……正是无数个生活中的小细节,让托马对这个已经离开妈妈、常年在外的老爸,逐渐认可。并且不知不觉地,自己也投身于老爸的热爱之中。
经过孵育、引领,这些濒临灭绝的大雁重又找到安全的栖息地,冬去春来,它们南归北渡,繁衍生息。这个过程中,托马得到了锻炼与成长,一家人找回了昔日的亲情。
正如有文章指出:“当一个人找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他便无需外物的带领,已然做出选择。这一点,无需课本教会。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06小时候,孩子追着父母。长大后,孩子就像迁徙的鸟,搬离出生地,去往远方。这部电影通过大雁的成长,为我们生动真实地讲述了一个关于子女教育的经典案例,其中,爱、兴趣、坚持、理解和陪伴这些核心要素,需要我们在观影中去细细体会,慢慢实践。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有温度的码……传播圣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