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神不过静守,健康无非早眠。
苦寒的境地,需要休息,休息一会儿。
①
到了小寒,已是二九天的结尾,马上三九,三九四九不出手,就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小寒大寒正处于三九、四九的天气。小寒大寒,准备过年,通常小寒也意味着进入了腊月,腊月虽寒,但又充满生机,人们憧憬着春天,张忙着过年,一片喜庆景象,又有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打前阵,春天已真的不远。有的年份,小寒当天是冬月中旬,有的年份小寒当天已经是腊月中旬,有的年份小寒正好处在腊月初一的前后一两天。但大多时候,冬至过后的小寒大寒这一个月,差不多就处在我们通常所谓的“腊月”里,即是到了年关了,以前进入腊月就有年味儿了,特别是腊八之后年味儿就很浓了。在古代,这个月要进行蜡祭(腊祭),可能由于“腊祭”常在十二月举行,故之后这个月被称为腊月。今天,我们在冬天腌制腊肉。其实,冬至后到立春前,是腌腊肉的最好时机,如果腌制腊肉的时间早了,气温尚不够低;迟了气温又开始回升,这样腌晒出来的腊肉都不易贮藏,品质难以保证。晒腊肉要有阳光、风,小寒大寒天气寒极,空气干燥,北风呼啸,寒凝而雨水少,这正是制作腊肉的好时候。有可能就是因此,在腊月阶段腌制的这种肉干被称为腊肉,古人用腌制的腊肉供奉神灵,也未可知。至于是先有腊肉的名称,然后用这种肉进行祭祀的形式称为蜡祭,还是先有蜡祭和腊月,再因此有了腊肉的名称,亦未可知;因为腊月而取名的事物还有很多,比如腊八粥,腊梅等。古时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这是阳历范畴,夏历把寅月(立春与雨水两个节气所在的月份)定为岁首,丑月(小寒大寒所在的月)为岁末,岁首月为“正月”,所以寅月是真正的正月,而今天在阴历中的第一个月也叫正月。在地支上来讲,寅月为岁首是最合理的,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寅月的第一天便是立春日,另外对于一天中,寅时也是一天的开始,寅时前半时对应立春节气。②
《小寒》(元稹)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这首诗里描述的就是小寒三候。一候:雁北乡。乡的繁体字是“鄉”,“鄉”大概是“嚮”(向)的本字,乡与向可以通用。燕是南方之鸟,大雁本是北方之鸟,其家乡为北,“雁北乡”也可以说是往北返回家乡,若理解成“雁北向”,则指的是雁往向北飞。古人云: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後皆归矣。冬至为一阳,小寒为二阳,大寒为三阳。大寒结束,便是立春,处春节前后,冬至后阴极阳生,之后的四十五天,也即是这三个节气,阳气进一步生发,三阳结束,开出立春,一片春意融融,所以我们常说“三阳开泰”。另外,到了立春所在的寅月对应的是“泰卦”(如下图一、二),每一卦有六爻,爻分阴爻和阳爻,泰卦下面是三阳爻,上面三阴爻,故曰:三阳开泰。而泰卦前面的两个卦象是下面分别一个阳爻(子月)和两个阳爻(丑月)。
(图一)(图二)
为何雁能在寒冷时节提前反应,古人云:鸟生于阴而属于阳,禽鸟得气之先,故也。大概禽鸟其类为阳,先得天气,相反其类阴者,先得地气,个人臆断而已。大雁是最守天时的,寒来暑往,从不爽约,视为信鸟,古人书信叫做雁书。古人又云:十二月雁北乡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正月侯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盖先行者其大,随后者其小也。古人观察的真够仔细,连“大雁先往北、小雁后往北”都说明了,可想而知,在以前岁月静好的时代,古人心无旁骛,仰则观天象,俯则察地理,俯仰之间,观天之道,察地之利,把天地间的自然物象观察得无比仔细,与天地何其亲近,于是立了一颗天地心,谨守时节,符合天气,如此真气从之,活得天真和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自得。如今,我们被外物扰心太重,已经不能平静,谁又能真的俯仰一世呢?二候:鹊始巢。鹊,一般说是喜鹊。二阳已得,春气在望,鹊开始筑巢,而后就可以繁衍后代了。三候:雉雊(gòu)。雉,野鸡。雊,野鸡鸣叫。有人说这是“求偶鸣声”,再有二十天左右就立春了,早醒的雉鸠早感春气,早发春情。雉,阳类之鸟,感于阳而后有声,因其早知春气。小寒三候已经是四九天了,所以,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③
俗语曰: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胜大寒,最冷三九天。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冬至后的四十五天最冷,正如夏至后的四十五天最热,也正如中午十二点后的三个小时温度最高。冬至当天开始“数九”,小寒当天恰巧在二九的第六天,马上进入三九,所以也是寒冷最盛的时节。小寒一般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惊蛰暖”。前者是说“气后至”,后者是说“气当其时而至”。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气没有“先至”与“后至”),我们看春节期间冷不冷,要看小寒处在冬月还是腊月,像有的年份,小寒那天按阴历才冬月十五,那就意味着到了腊月中旬,整个大寒就过完了,那么春节基本上处在“立春”后的“雨水”了,这样春节期间基本就是暖洋洋的天气。如果“小寒”是腊月前后两天,大年初一在“大寒”的结尾,基本上也是寒冷的,但是到了十五就大致不冷了。有的年份“小寒”的时候已经腊月中旬了,正月十五前后“大寒”才结束,就意味着差不多要冷到正月十五前后了。比如,年时,大寒是腊月二十六,春节期间的几天假期,就在大寒里,基本上是要很冷了。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寒令水藏,寒而令水汽凝,大概地表水汽遇寒收藏而不得高升;另外云气遇寒凝而降雪,隆冬时节正三九,多有大雾和降雪,水汽冷凝则干燥,这是最干燥干旱的季节,故而有降雪,以中和干旱。“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按理应降雪,但也有“气不当其时”的时候,导致大寒小寒不下雪,雪不当其时,基本上暑期的雨也会不当其时,那么往后推导延伸,则会导致小暑大暑的干旱无雨。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且看这大寒小寒所在的三九四九下不下雪,若不下雪,就得给庄稼浇水了。俗语曰:腊月三场白,来年收小麦。来年小麦的收成,就看此时了。由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冬暖,播种的小麦、油菜,往往长势太旺,提前拔节、抽苔,提前用度,造成后劲不足,另外提前生长会导致抗寒能力大大减弱,容易遭受低温霜冻的危害,如若此时节南方异常态而寒冷,则会冻坏农作物。可见,种地是最需要天文历法知识的,这其实就是要与天地有个沟通,历史上我们的农业文明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便是我们对天地的认知深刻,老祖先见面聊天,可不是瞎聊,而聊的是正儿八经的“天气”和阴阳。④
小寒时值三九四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说的是人很勤奋,连三九三伏这些最不适合活动的季节都勤奋,就是有恒心。然而,这也误导了很多人。谚语曰:牛喂三九,马喂三伏。对于牛马这些牲畜,有外在的利益价值,人时常珍视,精心养护,而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珍爱自己。1、为何牛喂三九不懂得农村农活忙闲时间,以及牛和马消化系统构造不同的人,很难理解这个问题。旧时代种地的人都知道,三九天最冷,也是农田最闲的时候。三伏天最热,却也是夏收夏播,农民忙得焦头烂额的时节。以前的村里面,牛马驴骡常见,小时候在老家的路上,常见牛粪,至今想来真是难忘。牛和马胃的构造不同,牛是反刍动物,有四个胃。牛吃了草料之后,并不立刻消化,它需要在休息的时间回嚼,也就是所谓的反刍,也就是说牛提前储存了未来的食物在身体里面,这应该也是牛持久耐劳的原因,骆驼也是因此而耐劳持久。牛把先前咽下去的粗饲料储存在那几个胃里,反刍的时候,一口口返回来细嚼慢咽,才算能消化吸收。夏忙时节不等人,地里的活儿都等着牛去干,而旧时代有经验的农民,会时常在中间停止,让牛歇歇,大概就是让牛有时间反刍几口,等于加点料,然后再持续干活,否则牛会被累垮。到了小寒大寒这样三九四九天,农活基本没有,这个时候就该好好让牛休养生息了,让牛饱食终日作为犒劳,收藏收藏,等到农耕时节,就可以再出大力,所以就有了“牛喂三九”的说法。人是在一年中平时的时节,拼命劳动,在三九天也应该闭藏闭藏,休息休息。但人却并没有用到自己身上,通常心欲过多,一直劳神。2、为何马喂三伏有人可能会疑惑,牛夏天忙,那马夏天不也是一样干活?为啥马就喂三伏?因为,马与牛不一样,马不是反刍动物,是单胃,跟我们人一样。人一顿不吃饭会饿得慌,马亦是,需要时常补充食物,马没有牛肚子里盛粮草的四个胃,马把当下吃下的食物消化完,肚子就空了。所以,干活越多,越需要好好喂。“马喂三伏”还有个原因,就是三伏天的草最旺盛最易得最好,大概营养也丰富又好消化。如果不趁着草最多最好的时候好好喂马,到了大雪封地百草衰败的时候,那就寻之不得了。所以在旧时村里,三伏天里,马干活中间歇息的时候,主人肯定会把马牵在草地里,令其美美地吃一顿,或者割一把好草,放在马的马笼头里,让马临时吃。俗语曰:“马无夜草不肥”。由于马只是一个胃,一天要喂四五次,再说一次吃的太多也消化不良,还会吃坏胃,所以只有少吃多餐。主人夜里要起来想着给马添添粮草,否则马不会长得膘肥健康,那怎么干活呢。所以,就有“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后来后半句又变成了“人无横财不富”,都被带偏成贬义了。作为人,不要太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误导,牲畜还要休养生息呢,而何况人,再者三九四九的隆冬,何不美美地闭藏一下,等到春日驾到,才能生龙活虎,干一番事业。我们现在人,最不会的就是生活,而细细想来,所有干的事业,不就是为了安然生活吗。⑤
《小寒》(吴藕汀) 众卉欣荣非及时,漳州冷艳客来贻。 小寒惟有梅花饺,未见梢头春一枝。一般的说法,中国十二个月(按阴历)分别对应的花神为:正月花神梅花、二月花神杏花、三月花神桃花、四月花神牡丹、五月花神石榴、六月花神荷花、七月花神秋海棠、八月花神桂花、九月花神菊花、十月花神芙蓉花、十一月花神山茶花、十二月花神水仙。但我想,对于不同的地域,应有不同的花神;即便是同一种花,南北地域有差异,则花开时节有差异。对于梅花来讲,南北的花期并不一样。我想,对于中原地域,把腊月里的花神定为“梅花”,方不辜负一句“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人诗云: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只有梅花,在苦寒之中凌然花开,而人则需要苦寒中静守,补益自己,减少用度,韬光养晦;可见时来,一物有一物的反应,各自不同。对于人来讲,腊月苦寒,而对于梅花,正需要这种苦寒,梅花没有这些“甘苦、暖寒”之名分,毒药在合适的时候就是良药,万事都在于当时需要。所以,人看待冬天,亦不要偏见视之,我们需要的就是冬日这样闭藏而收涩心神的季节,来休养生息,储备以待来时生发之用,静守方可以看到自己。切不要偏信“冬练三九”,寒冬,我们需要的就是柔软地收藏,而不是刚毅外现。少壮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其实,学习也并不是苦事,读书亦永远不迟。勤学苦,是因为没有“乐于道”,没有“为己”(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乐于道则安然自得,“为己”则哪会有什么不得已。如果学习是经过“头悬梁、锥持股”逼迫而来的,那就不是内心主动接受,其效果也一般般,徒然心苦而已,心苦则辛苦。我们被励志故事害得太深了,他人成功的故事并不能套用在自己身上,学习最应该的就是放松心神,按照令自身安然的方式进行,我们学习本身就是为了修心,最后达到放心的境界。⑥
正如我们认为冬天苦寒,我们亦认为人生有苦楚,这都是我们不变通的结果,首先人生并不是要一直刚强奋斗,而是要刚柔并济,有生长也要有收藏,有繁盛也要有衰败,而常人只接受繁盛,遇到衰败就会心中产生苦楚。再说,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时来自会生法,一时有一时之法,春为生之法,夏为长之法,秋为收之法,冬为藏之法。小寒大寒,此时苦寒,连接着春日温暖,万事都是一个圆周,应知周行变通,不可固守一种观念,做时下该有的状态,所谓符合时宜,因时而变。常人都认为人生有苦有福。所谓苦,只是心中有苦。所谓福,只是心中有福。冬走向春,春走向冬。福享尽,就该吃苦了;苦吃完,就该享福了。自认为有享福的时候,必然有自认为吃苦的时候,这些苦与福都是动心生情的结果,心态不同,则对一件事的感知不同,如此便生出有“起伏、盛衰”等等名分之虚象。每个人都有一个平生,有的人是有起有伏的动态平生,有的人是没有涟漪的太平人生,一个动,一个静,一个五味杂陈,一个平淡如水。既然如此,在当下这种苦寒之境,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休养生息,保守心神,纵使外象如何风云变幻,我自不动如金刚。在小寒之苦寒下,不若静守,长养神气,好好休息。养神不过静守,健康无非早眠。还记得小时候看动画片时一休爱说的话,一休哥曰:不要着急,不要着急,休息,休息一会儿。我想,万事通达,无非是懂得适时休养生息,如此方可生生不息。那么,就休息,休息一会儿吧。推荐文章:
,善莫大于施舍
对于学习书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篆书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的作用
要想摆脱人生的困顿,就多为学习分配一些时间、金钱和精力
学习书法的三个步骤
人之最贵,即是立志
为什么经典出世的后世古人,那么重视读经典
书法中的骨与肉,藏锋、露锋,以及中锋和侧锋
学习的意义
用心并努力地活着,且绽放自我
本质的教育是塑造心性
我们不会消亡,只是总变换形式存在
阿富汗局势的浅谈和思考
世界上有两种人,值得我们爱惜
相信自己的心
六如在心,起欢喜心,得大自在
不迎不拒,是待物最佳的方式
心健康了,生活也就健康了
芒种——不是每个人都有幸做一个善良的人
小满—追求契合心性的生活方式
立夏—损去那些令我们累的人与事
舒缓,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美好终会如约而至
最好的胎教
通讯越是便利,或许人心越不够通达
先去做应该做的事,再去遇见喜欢的风景
居善心
:惟有读书高
:长长心安
立春——读书与学习,是最好的投资
做一个没有把握却有把握的人
大寒——做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立志与坚持,为人之根本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是贾宝玉的最后觉悟
万境非境
心中没有意义,或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小寒—我们不是要把比人比下去
假作真时真亦假
,我们终究是平凡的人
冬至—想要成就一些,就要舍弃一些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任意”
大雪—人有多简朴,就有多自由
是非成败转头空
《庄子》,不可不读
最高的层次,是没有层次
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
遁入空门,方是涉世最深
众生之间,不过是你嘲笑我,我嘲笑你
君子与小人的修行
你就是你,之外谁也不必是
你身边的人,都是你的佛
法会因由
扫去心中的垃圾,才能看得懂圣贤的智慧
我们需要平定的是自己,而非天下
执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