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40年,
何多苓的10个关键词
文
张朝贝
图片提供丨龙美术馆、何多苓
版式设计
乐天
(图文未经《Hi艺术》授权,不得擅自使用)
单以个人创作历程就可以称为“一个人的艺术史”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似乎并不多,何多苓算其中一个。作为出生于年的艺术家,何多苓成长于解放后的中国,亲身经历过知青下乡的历史,成为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首批考生。他在80年代初期的作品被视为“伤痕美术”的典型代表,见证过中国当代从“85新潮”的崛起到如今完整的发展历程……然而当代艺术的宏观历史与他跨越40多年的个人艺术经历的步伐却并不一致。尽管外界赋予他的标签很多,但对他而言,创作完全是从个人生活环境和状态出发的,用他的话说,“画家的任务就是画自己的画,至于如何评价就交给看画的人。”因为何多苓在龙美术馆的最新个展“草·色”,我们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之后,从他浩瀚而又极为私人的创作历程中提炼了10个关键词。一代人、诗歌、俄罗斯文学、小翟、女性模特……这些关键词彼此之间互为关联,难以分解,成为解读他40多年创作生涯中一个个鲜活的切面。艺术家何多苓
(以下口述文字根据《Hi艺术》与何多苓的采访整理)个人史
因为我喜欢诗歌,所以我觉得我的绘画始终摆脱不了诗歌的营养。从已经办过的展览来看,还是诗人或者文人策展更加适合我,比如之前欧阳江河在10年前就帮我策划过个展“‘士’者如斯”。可能我们的语言结构比较一致,我也比较信任他们。
我此前跟朱朱也是朋友,但不太清楚他的策展工作。这次我在龙美术馆的展览“草·色”的策展人朱朱是诗人翟永明推荐的,我也借此了解了他策划的很多很好的展览。从布展细节和朱朱的策展文章就可以看出,他对我的绘画跟诗歌、音乐的联系,都有很独特的理解。这次展览中除了展示一些影响过我的诗歌,还有一个主题性的音乐会。
“何多苓:草·色”龙美术馆西岸馆展览现场
相比于诗人或者文人策展,专业出身的策展人知识结构更加正统,他们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展览策划更加得心应手。但是我40多年来的绘画,都是从个人的角度走来的,可能跟他们的知识结构有些不太吻合的地方,或者说当代艺术的语言或者系统,在我这里不容易找到共鸣。
总的说来,我这些年的创作脉络就是在不断地追求表达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时代环境和自己的思想、计划的基础上的。
“何多苓:草·色”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现场音乐会
艺术家何多苓、策展人朱朱在龙美术馆现场导览
一代人尽管如此,我的创作当然肯定也是跟大时代背景是有关系的。我是解放后长大的一代,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有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从70年代开始学画,到70年代末上美院,再一路走来成为专业画家……当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如火如荼的“85新潮”时期,我并没有介入其中,因为我始终坚持绘画是个人的事情,画的是自己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当下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它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可能是不一致的。
年完成的《第三代人》是我创作中比较特殊的现象,从头到尾只有这幅画里有这么多人,并且它企图去表现一个时代。之所以叫《第三代人》,是因为我觉得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活跃在鲁迅那时的民国时期,第二代知识分子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画家和文学家,第三代人差不多是我们这一代,刚好在改革开放时期上大学,接受了很多新的思潮和教育。作为第三代人中的一员,我觉得这一代人和前两代有非常多的甚至是本质的差别。
何多苓、艾轩合作《第三代人》×cm布面油画,私人收藏,图片由龙美术馆提供
当时我住在川大,每天看到川流不息的人群朝着各个方向的道路上走,当我每次加入人潮的时候就会观察,好像隐含了我们这一代人正在走向一个不可知的未来,那是在80年代初期,大家可能都有很多期待和人生憧憬。画中的模特都是身边的同学朋友,其中几个主要角色后来都成名了,包括绘画界、文学界和建筑界。那时候我和艾轩在同一个画室画画,所以就合作了这幅画,各自画了不同的人物,细看的话可以看出风格上的差别。
在此之后,我的画面中几乎再也没有超出过一个人,再也没画过社会性的人,我就马上回到了自己的路子上,那才是我喜欢的风格和题材。
时隔几十年,加入了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左三)的“第三代人”,摄影:谭国斌
何多苓《青春》×cm布面油画
知青下乡
我的成名作算是年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春风已经苏醒》,这件作品的主要创作冲动是我下乡时期的体验,与大自然密切接触,和当地彝族人共同生活。这件作品其实是先有的名字,“春风已经苏醒”是舒伯特一首歌曲的一句,我非常喜欢这首歌曲,也很喜欢这句话,所以就用它作为标题。
当时有很多准备画的内容,比如知青、农民、彝族人或者知青生活的具体场景。不过因为当时《世界美术》刊登了安德鲁·怀斯的画,我迷上了他画的草地,所以打算画出一个怀斯的草地,再加上一些人物和动物,包含着对春天的期待,大概花了3个月完成了这张画。后来这幅画被《美术》杂志作为封面,在当时引起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