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19日雨水middot

广西省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baidianfeng51.cn/about/baidianfeng51jj.html

年2月19日0时43分

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

第二个节气

雨水

古人言,雨水有三候

一候獭祭鱼

二候鸿雁来

三候草木萌动

河水涓涓而动

水獭开始捕鱼

大雁感受到春的暖意

成群结队飞回北方

草木渐渐抽出嫩芽

点染出春的意境

二月时节

杏花为引

烟雨江南

如诗如画

一起来品读与雨水节气有关的唯美古诗词吧!

咏廿四气诗·雨水正月中

元稹〔唐代〕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

祭鱼盈浦屿,归雁过山峰。

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

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译文:

在春雨的洗练和滋润中,天上地下,那寒冬腊月的愁容已经散尽,直把春天打扮得清新典雅、风韵渐浓;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春风染绿了树梢,水气袅袅升起,远处似乎看到了一条龙在低空飞舞游动。

  水的中央,鱼感水暖上游,水獭捕食,往往吃两口就扔于岸上,看上去像是以鱼祭天。老百姓也学着举鱼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归来的大雁,落在山口处,小憩着、诉说着、分享着。

  远看,天上的云儿缥缈着,一会儿轻如鸿毛,一会儿重似千钧,把天空描画得忽明忽暗。

  近看,在原野上,风光如此迷离,一会儿淡如清水,一会儿浓似凝香,山说近也远,森林说绿还黄,水面说平也皱,风说急也缓,心说寒也暖……

时间即将踏上二月的门槛,春天还只是刚刚开始;但花儿的影子,似乎一重一重的,有谁不期待那山花烂漫春满园……

首联下句“平田”,让人联想到平畴田间农作物。农作物最需要春雨了。雨水之三候,草木萌动。麦苗,也在春雨中开始拼命萌发。这些春雨是怎么来的呢?神话传说解释是李靖弄倒了玉净瓶。而在老百姓的口头民间传说中,则坚信这是龙王行云布雨,恩泽人间。

颔联,讲的是三候中之二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北。上句讲獭祭鱼:獭为水獭,鱼感水暖上游,水獭捕食,往往吃两口就扔于岸上,古人认为是以鱼祭水;下句讲鸿雁北:雨水后五日,热归塞北,寒去江南,大雁由此感知到春信,即刻北飞。水獭出来了,大雁也回来了,这都是春天萌动的现象。

颈联,对仗亦是工整。“云色”对“风光”;“轻还重”对“淡又浓”。云色,即云的颜色,云色一会轻一会重,是说天空忽明忽暗,或晴或阴,这也是雨水时节的天气现象。风光指景色,景色一会儿淡如清水,一会儿浓似凝香,山说近也远,森林说绿还黄,水面说平也皱,风说急也缓,心说寒也暖……

尾联,说时间已走到正月末,即将踏上二月的门槛。欧阳修说,二月三月,天色苦行人。行人为何会苦呢?一则雨水不利于行走,道路泥泞不堪;二则百花齐放,行人却不得不背上行囊,远走他乡。所以,春雨时节,充满了离别,也充满了希望与喜悦。花儿的影子,一重又一重,不就像是我们对着春天许下的诸多愿望么。

雨水时节

刘辰翁〔宋代〕

郊岭风追残雪去,坳溪水送破冰来。

顽童指问云中雁,这里山花那日开?

译文

郊外山岭上的风儿驱散着残留的积雪,山涧溪水潺潺流下,送出破碎的冰块。

调皮的孩童指着云中北飞的大雁问到:这儿的山花哪天会盛开?

这是宋代大诗人刘辰翁的一首雨水节气诗。雨水节气有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从雨水开始,江河冰破,水獭开始捕鱼并摆在岸边犹如祭祀;五天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草木开始萌芽,大地回春。

诗中“风追残雪”,“水送破冰”,说的就是雨水三候的自然现象,春天已经在不远处向我们召唤。

牧童指问一句,不禁让人想起杜牧的诗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幅牧童指春图,跃然纸上,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

春雨后

孟郊〔唐代〕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

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

昨晚听到了小雨淅淅淅沥沥落下的声音,是上天想唤醒这些还在沉睡中的万物吗?

什么东西最先知道春天来了呢?庭院里的小草已经争先冒出了它们嫩绿的尖芽。

此诗描写了春雨过后的场景,万物复苏,花花草草争相冒出的场景,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像。语言平易朴素、自然流畅,是孟郊诗的语言独创性。《彦周诗话》谓其“"能杀缚事实,与意义合,最难能之”,就是对他强有力的语言改造客观事实的形态以表现自我的心理表示赞赏,这却非易事,他将此能力也运用到了本诗中。

好事近·梦中作

秦观〔宋代〕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化龙蛇一作:舞龙蛇)

译文

春雨催开路边花,微风轻过,山花摇曳,整个山间涌动着明媚的春光。沿着山路来到小溪尽头,惊起无数只黄莺在溪头林间纷飞啼鸣。

天空中飞动的云彩在山风吹拂下,千变万化,如龙似蛇,在碧空中屈伸舒展,十分自如。这时,我正醉卧古藤阴下,朦胧迷离,全然忘却了纷繁复杂的尘世。

此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作者的一次梦中之游的经过。词的上片先写他梦魂缥缈,在一条山路上漫游。下片是写词人的醉酒,写梦中仰望碧空,看到“飞云”涌动,如龙蛇飞舞,变幻莫,不禁为之神往,以至于忘乎所以,进入不知南北、物我两忘的仙境之中。全词着笔浓淡相宜,意兴飞扬,雨光花色,春山古藤,皆可入画,构思新妙,造语奇警,不似寻常手笔。

春兴

武元衡〔唐代〕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乡一作:香)

译文

雨后初晴,细雨冲刷过的柳树苍翠欲滴,残花凋谢落尽,黄莺在枝头啼鸣。

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洛阳城。

此诗是集春景、乡思、归梦于一身的作品。前二句述写异乡的春天已经过去,隐含了故乡的春色也必将逝去的感慨;后二句想象春风非常富有感情而且善解人意,仿佛理解了诗人的心情而特意为他殷勤吹送乡梦。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张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代〕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唯独喜欢涧边幽谷里生长的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鸣的黄鹂。

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代〕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其中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

春寒

陈与义〔宋代〕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译文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料峭的春寒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独自在寒风冷雨中默默开放着。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作者开海棠喻己之风,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贬官遭际。而陈简斋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不仅风致,更具品格,正是他流亡时的写照。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春游湖

徐俯〔宋代〕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渡一作:度)

译文

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岸边桃树枝条弯下来碰到水面,桃花好像蘸水开放。

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缓缓驶出。

这样的小诗,风韵翩翩,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首诗在当时就颇为流传,稍后于他的南宋诗人曾经称赞:“解道春江断桥句,旧时闻说徐师川。”诗人游湖,是早春天气。何以见得?有诗为证。燕子是一种候鸟。它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遇上了在田野中忙着含泥的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绝句

释志南〔宋代〕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

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舞动,格外轻飏。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名诗。诗僧志南亦因这首描写二月春景的诗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写诗人的行踪,尾二句写诗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笔精妙,予人以清凉幽静的美感:斑驳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轻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朴的小桥和无事的老僧,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游春图。一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诗意地表现了禅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语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体味:小桥东边,杏花如烟,杨柳如线,细雨如酥,和风如丝。那杏花烟雨,欲沾人衣而不湿,何其令人惬意;那杨柳和风,吹在脸上凉美而不觉寒冷,它们是何等善解人意。这清凉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凉的禅意的昭示么?这迷人的春景,正是诗人眼中迷人的禅境。

  在诗人眼中,禅就在古木中、溪水里、篷船上、杖藜头,在小桥东边,在老僧心头,在杏花雨中,在杨柳风里,在那沾而欲湿的凉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禅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绝句,就是诗!

“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不说理,也不说禅,却极有禅趣,本诗可谓是自然高妙!

晓过鸳湖

查慎行〔清代〕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译文

清晨的风催促我挂忱符,春天乘船在江面行驶,两岸长满绿草好像与整个堤岸相平。

长水塘下了三天的雨,菜花散发的脉脉清香在春风里一阵阵掠过整个秀州城。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春风和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首句的诗眼在一“催”字,是清晨湖上的晓风的催。这一句既点明了时间,与诗题呼应,也交代了诗人自己所处的地点。他此时身在船上也许刚刚迈出船舱,如果不是清凉沁人的晓风,还不会这么早就挂帆起航。“催”字把景物和人物的关系传达出来了。第二句写湖景,描写舟行所见。“绿”字下得极好,和“涨”字结合在一起,给人丰富的色彩想象和运动感,那碧色的湖水仿佛就在眼前漾动,晃人的眼睛。水色苍翠,原野才能与之一色,“平”字也才更好落实。用色彩词代替名物词是古典诗词最具表现力的手法之一,这里是一个典型例证。

后两句写天晴过后,片片油菜田冲击着诗人的乡情。“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这两句是全诗精粹所在。第三句承上启下,为末句作铺。诗人正由长水塘坐船到达嘉兴。路上春雨连绵,水势迅涨。可以想见雨过天晴之后,诗人从船舱中跨出来,那种新鲜、清爽的青春感受。这时他写下了最传神的一句,“菜花香过秀州城”。这一句全写感觉,然而容量也最大,写出了诗人对家乡最独特的那种感受。诗人没有写其他的鲜花,却把那带着泥土芳香的油菜花味突现出来。这花味把诗人浓厚的乡情全唤起来了,像醇酒一样令他陶醉其中。在一片菜花清香中诗人驶过了秀州城。这个“过”字既是船过,也是香过,更是情过,里面蕴含多少联想,引发出多少新的体验,足可令读者作无穷的想象和深思。

前两句,写的是风,是船,是春水、春草,却令读者感到,诗人心中也已晓风拂拂,风帆满满,春潮洋溢,碧草茸茸。后两句,使人想到朴素的民歌。歌手直抒胸臆,不加雕饰,如同童子直言,随口而出,歌声中充满了儿童一般的真诚与坦率,单纯稚拙而又有趣。

图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lvchunzx.com/lcxzf/1423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