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诗中的美好形象(一)
大雁一直以美好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从《诗经》“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开始,人们用清词丽句赞美雁,东晋傅玄的“五德存羽仪,和鸣定宫商”;沈约的“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人们也借雁寄托情思,刘商的“寒飞万里胡天雪,夜度千门汉家月”;杜牧的“数声孤枕堪垂泪,几处高楼欲断肠”。人们也对雁寄予同情怜悯,卢照邻的“水流疑箭动,月照似弓伤”;李白的“凌霜触雪毛体枯,畏逢矰缴惊相呼”。
在外国文学中雁的形象也频频出现。也许你读过奥尔多·利奥波德《大雁归来》,从中感受到一个环境保护者的爱雁之情,从中体会到他对大雁坚定勇敢的感叹。“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鹿鸣诗友对这篇文章太熟悉不过了,她不知多少次给她的学生讲过这篇文章。她从这篇文章里得到的启示,以及她对大雁的爱慕,都倾注在她的歌行体诗中。
鹿鸣之什《雁南飞》九月霜清谷流香,西地远来秋草黄。寒蛩早眠作冬藏,吾侪跋涉莫望乡。清空云足人字翔,青冥双翎一笔扬。六六对言意端方,双双联翅气昂昂。俯观稼穑田汉忙,喜指老农奉菽粱。思鹭盟鸥蒹葭荡,沙洲惯栖濯羽裳。互歌一曲精神壮,抖擞健颈又启航。风长云长雁天长,山长水长鸣啸长。却待乾坤春意朗,诗行再谱道天常。
歌行体较长,布局很重要。这首诗按时间顺序铺排,大雁每年秋分后,都要从西北出发,飞往南方。天气转凉之时,万物都做好了冬藏的准备,而此时,大雁却要摆开人字阵,启程向南。诗没有停留在南飞的层面,而是深入进行了挖掘,大雁迁徙,也要中间歇息,这段时间他们真的没事做了吗?这里插入和农夫对话等有趣的画面,使全诗显得灵动。待到秋分后,大雁又飞回了南方,就这样循环往复。以“道天常”结尾,由此及彼,留下深思。
大雁的坚定和坚韧,是人们所佩服的,一旦定了目标,展翅没有回头雁。大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忠贞,这一点在元好问的《雁丘词》里,已经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感人的画面,那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让人们每次唱起来都觉得情深深,意切切。诗友蒲公英的《鹧鸪天》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两个方面。
蒲公英《鹧鸪天·咏雁》
奋翮凌霄借惠风。斜形排阵布长空。
横穿云海千寻浪,俯瞰山川万仞峰。
迎风雨,舞苍穹。北归南徙与君同。
几回寒暑双飞路,生死相依情至忠。
大雁除了坚定、忠贞,还有更重要的十分受人们喜爱的一点,那就是捎信。诗友子路的诗就抓住了大雁是人们期盼的信使。在他看来,大雁春分后北上,给北方的人带来了南方“画船听雨眠”的旖旎;大雁秋分后南下,给南方的人带来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壮观。
子路《七律?雁》
一字人形云外影,履平寒暑破尘埃。
乘风沐雨声嘶竭,踏浪穿空梦剪裁。
捎带南疆春水绿,馈回北国雪光皑。
能酬暮雪千山志,比翼长天万里开。
悠雲作于北海拾贝斋
/01/22
点击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