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ldquo宋词导读rdqu

课程介绍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第一模块“宋词导读”,主讲教师为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赵惠俊,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对人生、社会的解读、审美和创造能力。以词体知识、唐宋词人词作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基本内容,侧重于词史基本线索的梳理及经典宋词的赏析。希望能够通过回归文本,发扬词心,以见证人情之美好,以回应时代之所需。

编者按

本学期,“宋词导读”也开展了如“花间词与南唐词”、“令曲与慢词”等主题的讨论。同学们与老师和助教一起进行了课堂学习、课外阅读、小论文写作以及小班研讨。愿以其中的三篇佳作,与热爱诗词的各位读者分享所得,共同探索此中义趣。

01

格律对令曲慢词不同美感的影响

单奕菲20级基础医学(强基计划)

令曲和慢词是两种不同的词调体式,它们在宋词中都享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不同的格律不仅仅是词人写作的法则,也间接影响了词体的气质和美感。

(一)令曲中的近体诗特质

——以晏幾道为例

令曲中广为填写的词牌存在着大量的五七言句,而五言句和七言句也正是近体诗极为重要的特征,这一点是慢词所不具备的。《浣溪沙》《菩萨蛮》《阮郎归》等词牌,全词或皆为五七言句,或加以少量杂言,而且存在不少对句。不难得出,令词诞生之初有相当一部分格律特质脱胎自近体诗,这也方便了文人将诗的创作手法直接用于令曲。

晏幾道是写小令的高手,同时创作风格中也带有很明显的诗化特征,经常化用典故和诗句入词。除此之外,从小晏对于词牌格律的选择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某些近于近体诗的倾向。晏小山所填《鹧鸪天》共有十九首,是北宋词坛填此词牌最多的词人。在他手下,《鹧鸪天》的“风流蕴藉”之美也趋于炉火纯青。

《鹧鸪天》本身除了过片出现了一次三言二句的减字偷声,其余全部是七言句,十分适合熟稔七言诗写作的文人将相关写作经验迁移至令曲。特别是上阕的后两句,从字数到格律都与七言律诗中需要对仗的颔联完全一致,使得小晏绝大多数时候完全依循律诗对句的节奏法度处理《鹧鸪天》上片的遣词造句。由于对句本身便有精美工整的格调,加之律诗格律平仄相生的流转音韵,从而使用得当便能于此处展现相当高妙的意境,是所谓“风流蕴藉”之美的重要来源。譬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的工对,“云高未有前村雪,梅小初开昨夜风”的宽对,“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的正对,“重帘有意藏私语,双烛无端恼暗期”的反对,以及“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的流水对,皆工整清丽,且充分运用了格律诗的丰富对句类型,有力地促成了小晏令曲如幻如梦的意境个性。

因此,近体诗的格律不仅影响了令曲词牌的形成,也赋予了小令语言和意境上独特的美感特质。

(二)慢词中音乐性的影响

——以柳永为例

慢曲同样发轫于大曲,但不同于令曲,慢词中出现最多的是四言和六言句。值得注意的是,四六言句式同样被广泛运用于骈文中,这也与柳词“铺叙展衍”的艺术特征有相似之处。慢词的常见词牌如《满江红》《雨霖铃》,都有四字对句加散句的结构,即是六朝骈文的常见句式。

北宋前期慢词逐渐兴起,而柳永自创新声,开拓了慢词的一代范式,后来者终究难出其窠臼。柳永自幼受儒学熏陶,长于词赋,也常在词中使用赋体的手法。赋笔利于铺陈,从某种程度上也让慢词具备了叙事的功能。而另一方面,不同于其他文人的是,柳永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审美需求,这就使得他的作品中有着别开生面的音律美。柳词的词句中多用去上声,间杂使用拗句,对入声字的把控也极为严格,因此音律更加和谐深婉,这是有利于慢词传唱的,也就使得慢词的格律与近于格律诗的令曲有着极大的声情差异。

广为人知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便是柳词格律声韵之美的典范。《八声甘州》的“八声”,意思就是有八个与音乐联系密切的韵脚,此与骈文赋体的铺陈句式相结合,便构成了此词苍茫寥廓的意境,是深受近体格律影响的令曲很难触及的层面。此外,柳永也多以去声字作为《八声甘州》的领字,既为音乐结构上的每一声开始予以标识,更利用去声“清而远”的声情进一步烘托着苍凉词情。《雨霖铃》(寒蝉凄切)则全篇以入声为韵,四六铺排句式与声情“直而促”的入声相配合,将离别的哀愁与分离后的孤独表现得更为曲折幽咽,与令曲因五七言诗体句式而形成的中正有节之情甚为不同。由此可见,无论是句式还是音律,本之音乐的格律对慢词的创作是深远而持久的。

教师评语

“令曲与慢词”是一个相对专业的讨论话题,本篇讨论稿选取格律及其影响下的词情美感作为切入点,巧妙地将这个看似虚玄的话题落到实处,既没有太过纠缠令曲与慢词的概念辨析,亦能够充分查阅与利用专业知识展开讨论,再结合具体准确的词例举证,很好地表达出了自己对于令曲、慢词二体的不同阅读感受。不难看出,单同学对于晏幾道词是有所倾心的,全篇文字亦能察见小晏词中屡出的清新之气。如若通过这次小班讨论的讨论稿撰写与课堂交流,能够使单同学了解分析小晏词艺术所长与审美特质的专业方法,丰富深化自己对于小晏词的阅读喜好,那便完全实现了通识小班讨论课的预期之义。

02

由“庭院”意象的延引

——论花间词与南唐词在词情表达与抒情模式方面的异同

魏伊19级管理学院

一庭月色,一片竹林;一阵清风,一季花落;再有一刻琴音,中国的文人雅性往往在“庭院”中往往得以体现。与屏、帘、门等实体建筑相比,庭院这一空间概念的范围性更加明显——它不仅聚焦于某一物,而是囊括“庭院空间”整个意象群。“庭院”这一意象群,贯穿于花间词的院中春色、莺语与月,南唐词的院里轻风、落花与寒霜,给人以别样的美感体验。

一、共通的“庭院之中”:

封闭性的幽怨伤感

《中国建筑文化大观》中曾言:“中国古代的庭院式建筑……形成一个东方的‘庭院文化’圈……小小庭院、勺水片石、三二草树,又具有自然空间因素,实在是一种‘暧昧’的‘灰’空间。”而这种庭院的“灰”与“暧昧”的边界感,则是花间词和南唐词共有的特征。

花间词常将充满自然情趣的园林与女性实际身处的死寂、落寞、幽闭空间结合来写,“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应天长》),黄莺与绿槐的灵动生机还没来得及展现,就被锁进深深庭院,庭中女子的青春便这样被消磨着。

同样,南唐词中也有类似的展现,甚至更加强调了庭院的幽深——“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鹊踏枝》)、“深院空帏,廊下风帘惊宿燕”(《酒泉子》)。当院中人怡然自得,则无所谓门的开合;只有当院中人孤独束缚、幽怨困窘时,才会对庭院紧闭的门感到不满。因此,在对“深”“闭”的描写加深时,人物内心的束缚、幽闷和孤独都体现出来,冯词中“庭院深深深几许”即是此例。庭院紧闭无人进出,只留孤独一人在一方天地独赏春花秋月。幽怨佳人之于幽闭园林空间的愁闷、烦苦与孤寂之感,成为花间词与南唐词的一个重要相同点。

二、不同的“庭院中人”:

抒情主体的转变

虽说两种词都是以幽闭园林中的幽怨为情感铺垫,然而以“庭院”意象进一步延伸,南唐词在更深一层次的词情风格与花间词出现了差异——与花间词的艳丽旖旎相比,南唐词略微清丽疏淡。而细究这一词情差异的原因,则在于南唐词之于花间词抒情模式的位移。

花间词多以男子作闺音。庭院之中,词人以女子口吻诉说思妇的春愁秋恨。以温庭筠的一首《菩萨蛮》为例,上片以“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开始,下片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小园纷飞轻絮四处飘落的暮春残景图中,美人于院中苏醒。这种近乎完全旁观者的、冷静的、客观的描摹,反倒使读者在词作中看到了词人自己的影子——词人以思妇自喻,借词中女子之口反映自己的孤寂与落寞。

而到了南唐词,词人将女子作为“代言人”的身份逐渐隐去,代而起之的是抒情主体的加强;到了李煜后期词,抒情主体更是完全与词的创作者合而为一了。南唐词人们从花间词中那种将女性物化、以词人的视野营造出一种的女性镜像中走了出来,开始以第一人称描摹来加入自己主观意绪的表达。庭院之中,情绪基调仍是“愁”,但抒情主体已经不再囿于怨妇了。“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人不寐”、“数声和月”皆是因为愁,然而究竟为何愁,却很难辨别,不同的读者读到相同的愁会想起自己的不同伤心事。

这种抒情主体的转变,使南唐词中的“愁情”不再独属女子或词人,而变为非定指的意绪的传达,将“庭”升华成了一种飘渺迷离的抽象,把读者拉入诗中、庭中,让你我皆是“庭中人”。词意随意游走,词境不断扩大。也正由于此,南唐词的整体风格不再如闺中情愫般旖旎多姿,而变得更加清丽疏淡、悠远阔大。

教师评语

选取花间词与南唐词共通的重要意象“庭院”作为讨论二者差异的切入点,是准确而有效的手段。本篇讨论稿借此成功地讨论了花间词与南唐词在文本空间与抒情主体两方面的不同,加深了对二者特质的认识。从富含幽怨迷离的晚唐五代气息的讨论稿文字来看,魏伊同学已经对花间、南唐之词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心神交汇,如此在内容深度上尚存的进一步提升空间,也就完全不重要了。

03

令曲与慢词表现情感的差异

——以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与《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

陈若雨20级中国语言文学系

一、为何比较《一剪梅》与《声声慢》

本次比较主要围绕“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两片段。这两个片段展现的场景非常相似,都是大雁飞过,带来了感伤的情思;但若是说到整首词,则《一剪梅》与《声声慢》完全不一样,至少,《一剪梅》中的“闲愁”二字是配不上《声声慢》的。两首词中关于大雁描写的相似,与两首词整体风格的不同非常有趣,于是由此展开。

二、论述铺垫:

《渔家傲》是不是慢词?

其实本来想比较李清照的另外两阕词《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这两个场景更加相似,选取的两个片段、两首词的长短都有更明显的差异,而且两首词的整体风格也差异更大。

但“慢词”不仅仅是长词,而是音乐舒缓的词(《唐宋词通论》:“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词调的长短是按照各调字数的多寡来分的,而曲子的急慢则是按照其音乐节奏来分的”)。

《渔家傲》在字数上虽然符合明代人规定的长调,但却是李清照最负盛名的豪放词,应该配合急促紧张的音乐来唱。哪怕现在找出词调,跟我说它配的音乐其实是《命运交响曲》,我都不会感觉奇怪。

那么《渔家傲》是慢词吗?

《能改斋漫录》卷二说:“南方释子作‘渔父’‘拨棹子’‘渔家傲’‘千秋岁’唱道之辞”;《乐府纪闻》说:“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

按照这个说法,《渔家傲》这一词牌来自,或者说就是张志和的《渔夫》:“西塞山前白鹭飞”,而这是最最典型的小令。

那么既然《渔家傲》比张志和的《渔夫》延长了一倍,是不是一个有个别名叫“渔夫慢”,或者“渔夫二叠”?

《唐宋词通论》中直接说:“《渔家傲》是令曲”,距“慢词”实在是十万八千里,选题彻底失败。

“慢词”和“长调”泾渭分明,字数多的不一定是慢词、慢词也不全部字数多。“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和“天上星河转”的差别,主要来自词情,而不是体式。

三、《一剪梅》文本细读

在一个万物凋敝的秋天,女主人公登上兰舟,泛舟来排遣自己的悲伤。但是陷在悲伤的情绪中,又有什么东西是能够让她开心的呢?她看到了大雁从云中而来,但是没有带来天边爱人的消息,仅仅是带来了更多愁绪,便又飞了回去,把她留在了幽闭的西楼中。

“云中谁寄锦书来”带来非常美的感受,舒展的大雁从云中飞出,有拨开云雾之感。这朵云一定不是乌云、不是白云。一朵蓝天上的彩云,才能配得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小姑娘只是与爱人短暂地分开了,在泛舟的这种时候,哪怕看到大雁、感到相思,应该也是轻轻快快的、能够直接转换到洒满小楼的皎洁月光。

这首小令中展示的是萦绕于心头,但是并不沉重的相思。词人仍有气力来描写雁之来处、依旧愿意把大雁联系到明亮的月光。

四、《声声慢》文本细读

在这里,女主人公已然放弃了寻觅,因为寻觅只能带来更多的冷清。身处难捱的长夜,她无法入睡、凄惨地在晚春的黄昏喝着酒。她看到了从南方的家乡来的大雁。她还记得大雁,那大雁还记得她吗?想必这样凋零衰败的容颜,是大雁没有办法认出来的吧。

这里的主人公明显更加的悲伤了。大雁来了,她不知道具体的来处,但是执拗地认为一定来自她那令人肠断的家乡。自己看着大雁,只能想到破落的家乡、还有自己逐渐衰老的容颜,而不能想到大雁会带来锦书、带来家人的消息,这是多么深刻的绝望。

于是这样的大雁,只能联系到满地的黄花,而不能有任何使情绪上扬的联想。

这首慢词中的情感被拉长了、加重了,但是对于景色的描写反而被局限了。大雁的来处没有描写、只是一个类型化的肠断处,留给了直接抒情更大的空间,于是主人公的情感被更加切实地表达出来。哪怕篇幅变长,作者也没有力气去写主人公在远处看到了什么美好的风景,只有越来越凄切的联想,以及和这些联想相符的悲惨景象。

这样铺排的悲戚,在当时,还要配上凝滞的音乐来演唱,想来实在是会使人痛彻。

五、总结:

令曲和慢词表达情感的异同

这两首词的情感区别,部分来自李清照本人的经历,但是令曲和慢词所适合的,也正是她这样越来越绝望的状况。无论是壮气、还是愁怨,慢词较之令曲都能够表现出更加浓烈的情感:

令曲是小篇幅的、音乐轻快的作品,虽然能够写出很恳切的凄怨,但是毕竟更适合没有那么深刻的感情;

而慢词给了词人更大的空间、更悠抑的曲调来铺排情感,这样就会使之越来越浓厚、悲伤。我反反复复听见词人的愁怨、我听到的是不同层次但是愈演愈烈的表达,于是,慢词的愁就这样达成了“乘法”的效果。

教师评语

本篇讨论稿的角度选取细小而典型。细小使得论述不空泛,内容上完全是属于自己的思考;典型则保证了讨论的有效性,通过小例依旧能够提出关于“令曲与慢词”这个大话题的看法。而且本篇讨论稿还展示了先行的失败及其反思,是一次极好的学术研究过程性展示,既积累了专业知识,更获得了运用知识的实践,对于宋词文本与词学知识的学习皆大有裨益。当然,更需要持续保持下去的,是行文间掩藏不住的蓬勃朝气、大胆敢言。

排版:李琼玖

供稿:《宋词导读》教学团队

审核:乔译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vchunzx.com/lcxxw/141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