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雨水

今天是雨水节气,我会想到一种自然现象,就是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雨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春意渐浓,冬日的干燥将被春日的潮湿所取代。

此时,天气乍暖还寒,忽冷忽热,随着降雨的增多,寒湿之气容易入侵人体,对体质虚弱,涉水淋雨之人,更容易致病。

1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雨水节气。从天文物象、自然环境都有什么变化,今天又该如何养生。我带着大家先来欣赏一首韩愈的诗。

《初春小雨》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草色遥看近却无。

大地濡润以后出现草色。在这里有两个字,一个是遥(远),一个是近。远远地我们可以看到草绿色嫩绿在山间,但是当离近一看,却无。好像一种朦朦胧胧的、若干发芽的小草形成的景象。

刚刚发芽、稀稀疏疏的小草,充满生机。初春的小雨和充满生机的草绿色,是早春生机盎然的景象,是充满希望的开始。

所以我们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古人对自然物候的变化做了非常优美的文学刻画,也说明了在雨水季节前后,自然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2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非常重要的发现。给每个节气命名,更是一种发明。但它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更是重要的智慧和文化。

四季和节气的气候变化规律,是由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位置变化形成的。

在科技落后的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照射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和北斗七星勺柄位置的变化,发现了这些规律,创立二十四节气,也成为我们中国古老而又科学的时间制度。

雨水的季节天气特点往往是雨水增多,下雨天比较多;气温起伏比较大,忽冷忽热。

雨水节气也是寒潮最多的时令之一,比如最近会宗老师在公号里经常提到的倒春寒、桃花雪。

雨水过后,空气中水分增加,气温回升但依然偏低,并且寒中有湿。

这样的气候对人体关节、内脏有一定的影响,此时,不可过早减去衣物,所谓春捂,便是要多捂一段时间,让身体缓慢接受外界的温度,防止身体的损伤。

尤其是腿部和脚部的保暖,晚上去睡前热水泡脚,对身体更有益处。

春季虽然潮湿寒冷,但也要保持运动,不仅能增强身体免疫力,还能提高身体素质。

可在空气新鲜的户外,做一些轻缓的运动,身体稍微冒汗最佳。

早睡有利于储藏阳气,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整,早睡早起,睡眠规律,对身体大有益处。

3

总体来说,雨水节气表示,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而在古人眼中,雨水的物候标识是:

第一候:獭祭鱼。獭祭鱼是说,东风解冻了,水獭开始捕鱼,既吃,也在岸边得瑟。它将鱼摆在岸边,如同陈列供品祭祀一样,然后再吃,弄得像一个典礼似的。

第二候:鸿雁来。

是说大雁向北飞。立春时河开了,雨水时雁来了。是雁,不是燕。古人所说的春第一候是玄鸟至,也就是燕子来了。所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在春分,不是在雨水。粗略而言,小燕是春至秋去,大雁是冬来夏往。它们本身就是物候之候应,所以被称为候鸟。

第三候:草木萌动。

即草木开始萌发。现在我们经常说“发生什么事儿了”这个“发生”从前是专门描述春天的词语。《尔雅》说:“冬为安宁,春为发生。”发生,原来专指萌发、生长。但雨水时节,往往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若有若无,或许这才是世人心目中的“最是一年春好处”。雨水节气在南方,被称为“可耕之候”,就是可以陆续的春耕了。

4

在这个季节里,雨水滋润、地气回暖,万物萌发。我们人的身体也会发生许多相应的变化。

《黄帝内经》中讲:“湿气通于脾。”雨水时节气候潮湿,养护脾胃,健脾祛湿最为关键,要少食酸凉性食物,多食甘味食物。

春季是肝主令、肝当令的季节。假如肝气有余,它就会影响到其他的脏腑。

首当其冲的是脾。肝在五行属木,脾是土,正常情况下是木克土。如果是木有余,它就会克脾,土过盛(克得太过),就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在这个季节里,疏肝是我们养生特别注意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vchunzx.com/lcxfc/142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