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晋南道”免费 一身事征战,匹马同辛勤。
末路成白首,功归天下人。
倚剑白日暮,望乡登戍楼。
北风吹羌笛,此夜关山愁。
回首不无意,滹河空自流。
刘长卿赞颂雁门将士为“天下人”太平安宁而“白首”沙场的可贵精神。
还有一类存世量较多的题材是“赠别诗”。送友人或上任、或远游、或出征,在表达惜别友情的同时,也截图了雁门景色和边塞风光。
晚唐诗人刘驾,因一位友人未中进士,心情郁闷之际,意北游雁门关散心,刘驾作了《送友人下第游雁门》以相送。
雁门春色外,四月雁未归。
主人拂金台,延客夜开扉。
舒君郁郁怀,饮彼白玉卮。
若不化女子,功名岂无期。
刘驾的这位友人叫李殷,最终考中了进士,并在后唐、后晋官居高位。
同处晚唐的诗人李频的《送边将之雁门》则是为镇守雁门关的边将写的送别诗:
防秋戎马恐来奔,诏发将军出雁门。
遥领短兵登陇首,独横长剑向河源。
悠扬落日黄云动,苍莽阴风白草翻。
若纵干戈更深入,应闻收得到昆仑。
诗人显然对将军出师雁门建功立业充满了期望,并对将军所率的劲旅给予盛赞。既写出了将军行伍的“旌旗”“鼓角”,又写出了雁门边塞“落日黄云动”“阴风白草翻”的秋冬肃杀气象,语气雄壮,浑然天成。
李频送别的这位将军,我们无法得知姓名,但时隔不久,落第后的李频北游雁门关时,与将军再次相逢,写下了《朔中即事》:
关门南北杂戎夷,草木秋来即出师。
落日风沙长暝早,穷冬雨雪转春迟。
山头堠火孤明后,星外行人四绝时。
自古边功何不立,汉家中外自相疑。
诗人由关内至关外,一路上目睹了雁门关南北多民族杂居的社会风情,“草木秋来即出师”写出了自古游牧民族南犯,多在稻熟马肥之秋季,朝廷会在秋季增兵雁门防边,史称“防秋”;“落日风沙长暝早,穷冬雨雪转春迟”写雁北的风沙弥漫、气候寒冷的自然环境;“堠火”指雁门关沿线的烽火台,至今雁门关周边仍随处可见;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出了诗人对战乱不息原因的见解。因将军守边,朝野多疑,同僚倾轧,边将不能专务一方,李频以诗作代为陈情,写出了边将的苦闷心结,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历代守关边将的同样宿命!
即便是没有战争,雁门关在世人的印象中也总是和肃杀、苍凉、困苦交织在一起,所以对于本就多愁善感的失意文人而言,雁门关似乎是倾泻离愁别绪的最佳场所。
50岁才考中进士的诗人许棠,在47岁那年(公元年),慕名拜谒在大同军幕供职的马戴时经游雁门关,作了《雁门关野望》:
高关闲独望,望久转愁人。
紫塞唯多雪,胡山不尽春。
河遥分断野,树乱起飞尘。
时见东来骑,心知近别秦。
因为当时的许棠考了20多次却屡试不第,终日为功名奔波,家境困难,落魄潦倒,经常靠好友接济。听说马戴喜交文友,前往投奔。路经雁门关时,许棠登关独望,看到的是朔雪厚积,断野飞尘的肃杀景象,虽已是早春,但边塞的春色却依然带着寒意,偶尔有巡骑经过,更添孤独之感。雁门关的景象抒发了“愁人”的复杂心绪。
晚唐著名诗人罗隐同样热衷功名,生逢乱世,十次赴考,未中一第,史称“十上不第”。约在年(大中三年)—年(咸通十年)间,落第游晋时,夜登雁门关城楼,感慨而作《边夜》:
光景漂如水,生涯转似萍。
雁门穷朔路,牛斗故乡星。
句尽人谁切,歌终泪自零。
夜阑回首算,何处不长亭。
罗隐以漂流不定的浮萍自比,感叹光阴如流水而逝,自己背井离乡,却难觅知音,报国无门,不禁泪洒雁门,大有英雄末路之叹!
提及唐诗,李白是绕不过去的人物,自号“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仙”对于雁门关这样一座北塞名关自然也没有错过。
公元年(开元二十四年)八月,李白在好友元丹丘的邀请下,游历了雁门关。当雁门将军带李白和元演出关打猎,将军跨上战马带着猎鹰,架鹰捕猎。只见将军的飒爽白鹰冲天而起,敛翅而下,猎得兔子便骄傲地献给马上主人,然后又乖乖地蹲立将军的肩头,静候再次奉命出击。一连几次,每发必中,这样的场景令头一次见这阵势的李白惊呼了起来: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兴致极高的李白立时口占出这首五绝——《观放白鹰》,赠与雁门将军,作为雁门之行的回报。
一次匆匆游历,“诗仙”的身影和诗句永远留在了雁门古关,而雁门雄姿、塞上风光也给李白留下了至深的印象。难怪他在《山鹧鸪词》中,竟以鹧鸪自喻,将雁门关视为心灵的归宿。
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
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
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
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这是李白一生中为数不多的一首寓言诗,用富于戏剧色彩的手法描绘了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一只小鹧鸪嫁给了燕山(今北京北部)的大雁,大雁正准备衔着鹧鸪飞向雁门关的老家,而山鸡野雉都来劝小鹧鸪说:北方的鸟儿们总是欺负南方的小鸟,雁门关的严霜像刀枪剑戟一样锋利,那里纵使有梧桐树也难以栖息。小鹧鸪听从了劝告,决心誓死不跟从大雁,说完后无助地嚎啕大哭、泪满衣襟。
该诗约作于年(天宝十一年),因为这一年,有人邀请李白赴幽州入幕僚。李白到了幽州后,发现了安禄山的谋反迹象。于是满心希望落空的李白毅然回归江南,这一年李白49岁。他怀着忧郁的心情创作了这首《山鹧鸪词》,诗中的李白以鹧鸪自比,字里行间充斥着自己无助的心态和伤心的处境。
李白关于雁门关的诗作不光有自己的游历见闻和心情抒发,也有对边地将士和战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