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环境改变了》教学设计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生物与环境》单元第5课。在前4课的学习和实验中,学生发现动物、植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且外界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本节课将以此为基础,引领学生进一步分析“非生命环境”发生变化对植物、动物的影响以及植物、动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本领。
本课教材由4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教科书以“春天田野中能否看到青蛙”引入,借助不同层次的提问,引领学生分析青蛙在不同季节的不同行为。第二部分“探索”。本环节包括2部分,前一部分以青蛙为对象分析青蛙在一年四季中为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后一部分以资料阅读的形式分析丹顶鹤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第三部分“研讨”。围绕3个核心问题开展研讨,认识到在自然界中,每一种动物都有其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使其本身得以生存或使物种得以延续。第四部分“拓展”。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实践任务: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问题,“如何保护冬眠中的动物或在迁徙过程中‘掉队’的小动物(如大雁)”。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分析动物生存所需条件,从而设计保护它们的方案。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于动植物生存需要的条件以及周围环境对动植物生存的影响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还处于结果性的认识。对于环境变化时,动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动物适应环境的行为)的认识较少。因此,本节课教学将通过分析研讨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建构新概念。为达成以上目标,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努力做到:适应以分析研讨为主的学习形式;充分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在课后利用各种途径调查更多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
科学概念目标
当环境改变的时候,动物会努力适应新环境;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分析动物在环境改变后的行为研究动物是怎样适应新环境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能依据事实独立思考,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分享。
2.表现出进一步探究动物与其生活环境联系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动物要依赖于环境而生存,保护环境就保护了许多动物。
不同的动物是怎样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的。
教师:课件、视频、丹顶鹤相关阅读资料、学习活动手册。
一、引入——分析人如何适应环境的改变
1.出示一年四季的景色图片: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2.环境改变后,我们人是如何适应的?
请同学说说我们都有哪些适应变化的行为。
预设:增减衣服,播种与收割。)
3.教师概括:当环境改变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人在不同季节会做不同的事情。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