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是土壤形成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在教科书里写得很清楚了。虽然不同的地貌类型、地形部位上土壤有差别,但在植被等影响下地形与土壤之间的关系很难有简单的对应。
在青藏高原,土壤与地形的关系会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而且所见分明。年9月12日,土壤时空变化研究团队开始了第三年度的青藏高原土壤科考,此次科考的主要任务是对典型区域室内预判的土壤类型进行勘验,并进一步提炼总结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9月13日,我们科考分队在李德成老师带领下从西宁出发进入玛曲北部区域开展工作。
玛曲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端,甘南州西南,为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境内海拔在~m,属于高原大陆性高寒湿润区,年均气温1.2℃,降雨量mm。我们抵达的第一个验证点,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城外50km处(34°1146″N,°1213″E,海拔m)。
图1地形示意图这个区域(图1)在地形上从高到低依次为:较陡的山坡(10°)、较缓的坡麓(5°-8°)和平坦的沟谷(2°)。草毡在整个区域的发育都很好,草被覆盖度均在90%以上。山坡中上部,由于坡度较陡,土壤发育极慢,加上水土流失的影响,土体极薄,为草毡层(O)+母岩(R)。山坡下部,土体构型为草毡层(O)+多砾石母质(C),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被建议称为“草毡寒冻正常新成土”,这是一个拟新增的亚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中没有该亚类,我们团队以往在青藏高原考察时,发现很多地方存在草毡+基岩或母质的现象,考虑到草毡在青藏高原广泛分布,而且草毡在土壤发育和生态功能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出了新增草毡寒冻正常新成土亚类。图2沟谷地带的普通寒性干润均腐土在坡麓的上部,母质为坡积物,土壤有所集聚,土体较厚,草毡层下出现了颜色偏艳的雏形层(Bw),整个土体不存在盐酸反应,说明没有石灰性,因此土壤类型为普通草毡寒冻雏形土。在坡麓下部和早期的沟谷部位(如今已干涸),成土母质为堆积物,土体深厚,颜色偏黑,整个土体在滴稀盐酸后也都没有冒泡,说明也没有石灰性,土壤类型为普通寒性干润均腐土(图2)。这表明了在高山地区,地形对土壤类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二普”土壤图来看,这里都划分为黑毡土,原因可能是忽视了不同地形部位土壤性状之间的差异。图3验证点景观照考察的第二个验证区域在碌曲县尕海镇省道上(34°858″N,°122″E,海拔m),为河谷地形(图3),两侧山坡较陡,主要为草毡层(O)和基岩(R),土壤发育弱,仍然为草毡寒冻正常新成土。河流两岸,地形平缓,土体构型为Ah(暗沃表层)+Cg(具有潜育特征的母质)+2C(洪积来的砾石),为斑纹寒冻冲积新成土。在“二普”土壤图上,这里为草甸土,与实地考察结果基本一致。总体来看,在由碌曲进入玛曲直到县城这一路段,沿途的土壤类型主要是草毡寒冻正常新成土,面积最大,约80%以上;其次是分布在坡麓上部的普通草毡寒冻雏形土,以及分布在坡麓下部与干涸沟谷中的普通寒性干润均腐土,面积最小的是分布在山谷河流两岸的斑纹寒冻冲积新成土。今天考察的两个小山区,气候和植被条件基本一致,因此地形成为了影响土壤类型的主控因素。我们都知道,地形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但关于这些土壤学知识的理解,多停留在理论上,此次考察让我有机会直观体会到了地形与土壤的关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土壤地理的科学理论大多源于一步一履的实地调查,对于我们年轻土壤人而言,只有实践“躬行”才能深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文章来源:土壤时空免责声明:推送文章及图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部分文章因转载众多,仅标明转载来源,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