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
导入
读课文标题《大雁归来》,你觉得课文会写什么?
归来是什么意思?
大雁从哪里归来?
大雁什么时候归来?
大雁又是什么时候飞走的?
大雁为什么要归来?
文章哪些地方写了大雁归来?
作者是如何写大雁归来的?
作者为什么要写大雁,而不写其他?
作者为什么要以大雁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呢?
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梳理文脉。阅读过程中有新的疑问也可以补充,例如学生问:这是一篇说明文,还是一篇散文?
对问题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有的指向了文章的写作内容,比如大雁有怎样的习性。有的指向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为什么他写了大雁,而没有写其他。有的指向了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作者是如何写大雁归来的。
结合作业本“学习任务二”对大雁习性进行梳理与总结。
活动二:结合旁批,品读
P41页批注:这段写雁声细致入微,情趣盎然。
试着把文中描写“雁声”的部分圈划出来,作者是怎样细致丰富地描写大雁的叫声的?
生1:“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这就是向久别的朋友低语问好的声音。
生2:比如“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这是向其他雁群邀请的声音,可见大雁集体观念强,很重情义。
生3:比如“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这是旅行出发高声有趣的辩论,返回之前响亮的争论。这样读来非常有生活气息,也可见作者对大雁非常关切,他在仔细倾听,分辨着大雁觅食的声音变化,他是大雁的贴心人,欢乐着他们的欢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
生4: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这是孤雁在呼唤寻找失去的家人。
生5:“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这叫声里还特别有层次感,拍打声、划动声、观战声、最后发言声、喧闹低沉声、稀疏谈论声。
作者笔下的大雁富有灵性,不仅熟悉人类的游戏规则,还会低声细语和高声辩论。细读文章,展开合理想象,设计大雁的内心独白或大雁间的对话。
结合作业本“学习任务三”设计大雁内心独白或对话。
HELLOSPRING
这么多细腻生动的“雁声”,作者是怎么写出大雁这么多不同的声音啊?
南飞或北归的,3月或4月的,早晨或夜间的,出发或返回的,池塘或沼泽的,群雁或孤雁的,低语或喧嚷的,激烈或深沉的……
引导学生回归到——作者科学观察、分析研究的结果。我们从文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作者观察的身影,从一些时间上、数字上、地点上,都可以有所发现的。科学观察笔记是科学家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观察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P40页旁批:观察、推测与分析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活动三:走近“我们”,感受作者情怀
切合题目“大雁归来”,文中也有不同的表达。
“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第4段:“我们刚到的客人”“我们的大雁”;第6段:“我们的春雁”;第10段:“我们的大雁”。
你从这些称呼中读出了什么?
对富有灵性的大雁、对潜心科学的作者无比喜爱、尊重、崇敬、礼赞的情感,还有对自然深切的思考,再读——“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活动四、感悟主旨
链接材料1
孤雁是冬季狩猎中的幸存者,现在正徒劳地寻找着它们的亲属。这样,我可以毫无顾忌地为这些孤独的鸣叫者悲哀伤痛了。——《沙乡年鉴》
过渡:奥尔多·利奥波德用文字表达着、呼吁着,而雅克·贝汉用镜头表达着、思考着。
链接材料2
《鸟与梦同行》视频(节选)
链接材料3
年3月19日12:43央视《东方时空》新闻
标题:鄱阳湖卖天鹅肉,疯狂捕捉一夜杀五百只
内容:人们用天网和毒药捕杀天鹅,卖给附近的餐馆。
过渡:照这样下去,我们的天鹅还会回到鄱阳湖吗?只怕我们再也看不到天鹅了!同样,我们可爱的大雁还能回到作者的身边吗?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同学们想一想,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大雁归来”,而不叫作“大雁”呢?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谁能解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心语?
明确:用“归来”表达作者的期盼,希望人们能保护大雁,保护野生动物。呼吁人类放弃征服者的角色,与动物和谐共处。
教材在P42页的“阅读提示”中说“本文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阅读时要注意其中对雁群生活习性的观察和说明,欣赏作者的抒情笔法,感受作者的浪漫情怀。”“文章字里行间充盈着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表现出对它们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