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是虫害的天敌,它们可以保护庄稼、树木、植被,被誉为大自然的“清道夫”,自古以来就与人类朝夕相处,和谐共生。
古人很早就懂得“鸟是益虫”
这个道理,并为鸟的住处做了妥善的安排,瓦房的屋檐正是为鸟类量身定做的栖居地,春天燕子选择在房檐下筑巢生儿育女,小鸟选择在有土坯房的檐下过冬,厚实的墙体和屋内炭火散发出来的温度,可使它们平安度过冬天,鸽子选择住在相对安静的屋檐下或回廊的上方居住繁殖后代,人类的残羹剩饭也是它们获取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
于是家就成了鸟与人的共同载体,相互依赖,只要是有人家的院子就会看到鸟的影子,无一不是莺歌燕舞,呈现着一派祥和与生机,成为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古人懂得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在房屋建造上力求达到一种完美统一与平衡。
大屋檐建筑最早可追溯到夏代,从二里头宫殿遗址考古复原,当时的宫殿模式与今天的故宫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建筑材料简陋,在没有发明瓦之前,以草为盖,但已具备了大屋顶的雏形,为后世奠定了蓝本,为历代所效仿,上至皇宫殿宇、亭台楼阁,下到达官贵人的府邸私宅,乃至民间百姓房屋,屋顶都带有长长的屋檐,屋顶就像头上的一顶帽子,房檐就好像帽沿,帽子如果没有帽沿的话,会是什么样子?帽沿与屋檐是一个道理,屋檐的作用很多,一是可以将房坡上的雨水送达地面,二是减轻风雨对房屋的侵蚀,三是出于对天地自然的敬重,寓意“天大地小”也成为衡量礼仪的标准,四是增加房屋的美感,让视觉上更加饱满与柔和。
房檐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许多房檐前面都微微翘起,给人以轻盈的感觉,呼之欲动,尤其是一些庙宇宫殿,采取飞檐翘角,站在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凤凰。
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汉唐时期的宫殿,木构件相对较小,整体建筑体量庞大,柱与柱之间开间较小,即所谓利用小木件建大建筑,气势恢宏,不过分雕琢,更具有实用性,木柱之间多以木枋穿插柱身连接,柱头没有普拍枋,即(平板枋),柱头上直接安放抬梁斗,斗上叠加斗拱承檩,斗拱体型硕大,穿枋中间加一朵平升斗加以支撑,斗拱一般为房屋高度的三分之一,屋檐向外可以伸得很长,最大的可达到三米多,主要宫殿不设回廊,为一整套完全封闭的空间,可以增加室内的使用面积,由于鸟会遗留粪便,这种房屋的设计对鸟有一定的排斥性,檐下的斗拱之间都插有搏风板,鸟类几乎找不到落足的地方,像含元殿,大明宫,麟德殿,玄武门等主要建筑都是采取这种形式。
但宫廷中仍有许多不重要的建筑,如阙楼,明间,回廊等附属建筑为敞开式结构,许多空间为鸟类提供了栖息的场所,论起实用性鸟类更喜欢待在一些寺庙和民间院落居住,特点是房屋相对低矮,大都带有四合院保温效果好,能够找到丰富的食物来源。
明清两朝宫殿建筑在唐宋基础上又有了大的改变,已不再讲究实用性,多出于政治和礼仪的需求,外观上更注重装饰,精雕细刻,贴金彩绘,过于强调皇权的神圣集中,体现至高无上,建筑突出中大边小,中间最大跨度达到十米的极限,像故宫的太和殿、坤宁宫、乾清宫、太庙、长陵的祾恩殿等等。
传统的小木件已派不上用场,只能舍近求远,到遥远的南方采伐名贵的楠木,人工物力难以计算,所以留下了“进山一千,出山五百”这句话来形容采伐的艰辛,柱子,梁枋体型巨大,斗拱构件数量增加尺寸变小,屋檐也缩短了向外的张力,宫殿正面不再包入房内,而是形成明间走廊,一是为了美观,二是方便值勤、站岗人员遮风避雨,柱与柱之间由木枋柱身穿插改为燕尾榫柱头落槽连接,上边再压一层宽大的普拍枋,这样的结构可起到整体的稳定性,即使地震摇晃立枋与柱子也不会脱榫。宽大的普拍枋承载着朵朵斗拱,斗拱之间空余的地方就可以成为鸟类理想的避风港,适合春、夏、秋三季居住,但是许多鸟类不喜欢楠木散发出来的味道,会避而远之,大建筑地势高避风效果不佳,它们更喜欢相对低矮的房屋居住,保温效果好。
现在许多设计师已抛开了传统的建筑技艺,就拿翘檐来说,许多人认为不合理、不科学,仅是为了美观,给人以柔和温顺的感觉而已,其实是大错特错,古人不是为美观而设计,而是因为实用而美观,首先房檐微微向上翘起,房檐下采光效果会明显增加,通风效果也会随之加强,下雨天房坡上的雨水会因为房檐的平缓坡度朝房檐外落下,而不会直接垂直落下对椽头造成侵蚀损坏,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巧妙设计,不但科学,而且合理,还延长了木结构的使用寿命。
鸟类是很聪明的动物,很多都喜欢群居,它们自然有自己的语言,可以互动交流,只不过人听不懂而已,它们对居住环境要求很高,一要向阳,二要通风,三要家庭和睦的人家,只有这样才利于长时间居住,酷暑可以遮阳,阴雨天可以遮风避雨,鸟类对建筑可以起到保护做用,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建于唐代,至今已逾千年,山西应县辽代佛宫寺木塔体量巨大,现已九百多年,还有广西容县真武阁等等,众多的古建筑得以长时间保存的原因,除了建筑师的高超技艺以外,还有鸟类飞进飞出可以带动空气流动,有鸟的地方不会生虫,使木料得到有效保护,这也是古代设计师的一大创举,本着一种和谐共生的原则,以期达到大自然平衡的一种宏观理念,所以为历代建筑学家所效仿后推崇。中国的建筑就代表大中华的文化,抛开这一主线就是抛开了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人类建筑占用了大自然,就应回报大自然,为一些小动物比如鸟类等考虑,为它们营造栖息的地方,而不是任其住在树林枝头自生自灭,大雁与燕子冬天来临就会飞往南方过冬,春暖花开时节再飞回北方度夏,还有许多鸟类天生没有长途跋涉的本领,祖祖辈辈就地而居,每年总有一大批小动物和鸟类耐不住冬天的寒冷而被冻死。
再看一下我们今天的建筑,百分之八十以上没有屋檐,垂直直下,除了突兀以外,实在找不出再好的形容字眼,百分之二十的房屋有屋檐,但没有鸟类栖息的空间,显然已抛开了和谐共生这一主旨,科技进步水泥混凝土可以使楼层直线上升,空间面积得以有效利用,但建筑师的眼光只是放在人类的立场上去思考,而没有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去思考,没有超前意识,对于鸟类来说显然成了时光里的过客,面对大片的房屋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水泥混凝土有很好的负重能力,空间跨度也有较大的延展性,这是木材所不具备的特点,现代建筑的缺陷,大都是照猫画虎,建筑形式上千篇一律,既看不到传统文化礼仪内涵,也无体现自然共生的理念,毫无创新可言,许多建筑师抛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线,为了博人眼球,不惜代价盲目追求建筑高度,以期得到“标新立异”的效果,这种建筑的危害程度可想而知,还有就是设计奇形怪状,完全出于个人嗜好,用“光怪陆离,荒诞不经”这些成语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就像抽象派作画,作品内容连自己都不清楚是为了表达什么,更得不到大众的广泛认可,这样的建筑毫无安全保障,投入大量资金,实用意义不大。
中国的大屋檐建筑代表着中国的文化,甚至影响到国外许多国家,不论美观还是实用都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因为它代表着大自然协调共生的理念,国外许多国家在楼房顶上设计了带有屋檐的建筑,目的是为鸟类提供栖息的地方,也有是在楼房墙体上设计部分屋檐供鸟类避暑过冬。
关于生态文明,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全面部署,制定了“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方针,生态文明关乎民生大计,国家长治久安,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基础。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是中国当代建筑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中国传统建筑“大屋檐”是古人的智慧的结晶,值得借鉴与推广,而不是单独地去仿古建筑,现代建筑可以改良换代,谋求一种新的途径新的方式,在设计理念上古为今用,以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者简介:任小雷,笔名“一介农夫”,河北邯郸市涉县城关人,涉县作协会员,雪藻兰襟编委,孔子诗协会员,爱读书、喜诗文,常于工作之余灯前涂鸦组字,记录平凡人生及生活点滴。
清漳两岸投稿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