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FH16与茶山对话,点亮大地之

如何治了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475491.html

“艺术在浮梁”已经于5月1日开幕。聚集了26位国内外艺术家的22个作品。这不仅仅是一次艺术展览,更是一间以全村为范围的,没有屋顶的乡村美术馆。在旧屋、在山间、在每一间展厅散布在村落各处,既是村民们曾经的家,也是他们未来的艺术“家”。

艺术家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最终落在了这片土地上。从奇思妙想到紧锣密鼓的施工与落地,站在完成的作品前,是一段长长的路途。让我们打开地图,走入寒溪村,按照作品的观览顺序逐一了解作品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故事。

FH-16

《大地之灯》

马岩松

建筑师马岩松在寒溪村的茶田顶端点亮了一盏灯。该茶田环绕着山,山坡上有几棵大树,是整个村庄附近的制高点。平时鲜少有人会上去,最好的景色成了与人无关的地方。MAD的装置作品给已有的田野构图添了一笔,一个白色的“顶点”。半透的薄膜轻盈飘逸,像围绕树群的白雾,或是天空掉下的云朵,汇聚视线,让人们产生穿越茶田登顶的冲动。在晚上装置变成一盏灯,并变换色彩。树群在其中摇曳,形成动态剪影,好像陆地上的灯塔,光影变化点缀着村庄的夜色。

摄影:田方方

作品试图通过简单的方式和介于艺术和建筑之间的语言,让美好的景色重新与人的行为连接,重新激活了广袤乡村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摄影:田方方

《大地之灯》赋予原有的田野一个璀璨的顶点,一个目的地,唤起人们穿越茶田登顶的渴望,进一步探讨公共艺术的意义,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摄影:田方方

装置由一圈白色薄膜简单包围,作为新的媒介,天光、雾气、树丛、大地的光影变化是主体。周遭的环境透过薄膜呈现出虚实相映的景象,随观赏的方位和时间变化而不同。

摄影:田方方

迎光时作品本体凸显,如同茶田上漂浮的白云。背光时薄膜变成半透明,成为树影和远山的取景框。雾气中薄膜似透非透、影影绰绰,与田间升腾的水汽融为一体。夜晚装置变成一盏大地之灯,四种颜色缓缓变化,遥远呼应村庄灯火。装置底部铺设了观景平台,成为游客休憩、村民聚集和活动的公共空间。

摄影:田方方

“在村庄日常之美中,创造独特性。”

在中国村庄的装置作品

《大地之灯》是马岩松继日本越后妻有《光之隧道》之后的又一装置作品。

马岩松带领mad建筑事务所改造清津峡观光隧道作品《光之隧道》,越后妻有大地艺术三年展,.摄影:Osamunakamura

年3月,马岩松首次赴寒溪村考察,茶园、山和自然,时值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一进村就是大片花海。进村上茶山,在雨中翻跃过一座又一座山包,山与山互相可见。“我想象着从天上看这些山是什么样子,有点儿像进入大海的感觉,周边都是曲线。”这是马岩松的第一感觉。

越过山包就注意到了作品选址所在——“有一个山头上有一丛树,下面是茶丛,很特别的。好像是和天地对话的地方,挺有气场。”

在中国的村庄创作装置作品,相比日本思路差异巨大。中国的村庄新旧并存,时有被赋予城市化、现代文化的元素。村庄的美是日常,艺术超脱于日常。因此从这样的环境背景出发,面对一个人文的村庄,以及具备大地美感的茶山,与之对话。通过艺术作品,让一个平凡村庄产生不一样的独特性格,是他的目标。

面对茶山线条与广袤地形的缠绕所呈现出的强烈性格,马岩松在面对如此大尺度场景时首先考虑到的是必要性。“我不想在已经很美的东西上面强加一个不必要的东西,必要性对我来说影响很大。光是点缀肯定不够,如果通过点状和天地有对话,那就理想了。”

茶山原貌,摄影:马骅

马岩松谈及心中理想的村庄,其内核还是关乎精神,与家庭、社会产生关系,不同于生产与功能的需求,结合自然环境,大家会对一个祠堂、一棵树、一座山有情感的联结,对空间、建筑、环境有了精神性的要求,这样的聚落就是理想的。

作品最后阶段施工纪录,摄影:异想社

“山顶长出了一盏灯”

??与马岩松对话

■作品场地特殊,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克服什么样的困难?

寒溪村是一个相对偏远的村庄,作品的位置在村庄中的茶山上,通往茶山没什么道路,许多材料包括较大的钢结构都很难往上运送,往上拉电、施工过程又遇到下雨泥泞,这些都得靠人工完成,因此有相当程度的困难。

工人日常纪录,摄影:杨雪兵

■这次在中国农村创作和之前在城市项目比,有什么不一样感受?

和城市完全不一样,城市中做项目就是产业,配备高技术、训练有素的工人。而在农村中,在地性很重要。一是作品的思路、想法和本地相关;二是当地人的参与——观众是当地人,制作也需要当地人。需要考虑能不能在这个非常偏远自然的环境中完成,和当地、和自然对话,也是我们选择茶园的原因。

茶田原貌

■希望观众如何观察理解自己的作品?

一个好的作品可以从几个层次理解。从功能上看,可以理解为遮阳的亭子,大家会愿意上山顶观景时候用上。从形态上看,也可以看成一个蘑菇、树、雕塑......也挺好。还有人讲说像大地的灯,整个大地的能量汇聚在这个点上,从而长出几棵树,发光发亮,这就有一点哲学意味了。

我们施工现场有个当地工人说,我们的作品很像一个长出来的蘑菇,他用“长”这个词,我觉得很有意思。观察一件作品,和每个人自身的习惯、经历、角度有关系,我觉得像是一个好电影一样,包含了视觉、故事、哲学层面的内容。如何感受还是应该交给观者了。

摄影:田方方

■对于这次“艺术在浮梁”想说的话?

我觉得乡村是特别美的,美来自于它的自然人文环境。我们如果能在这个环境中创作艺术,结合起来,就会是特别独特的美。能参与景德镇浮梁参与也是特别独特的体验呢。

摄影:田方方

艺术家简介

-

马岩松

年出生于北京,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和洛杉矶。马岩松是MAD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和合伙人。他通过建筑设计回应居住者的精神及情感需求,致力于构建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在过去的16年中,马岩松通过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实践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vchunzx.com/lcxzx/1290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