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布斯中国
最近,又一造车新势力上市消息曝光。
日前,美股上市公司华夏博雅(CLEU.O)发布公告披露,该公司已与爱驰汽车的运营公司AiwaysHoldingsLimited达成不具约束力的合作意向,收购爱驰汽车所有发行在外的股权。
根据意向书条款,爱驰汽车估值总金额范围为50亿美元至60亿美元,收购完成后,爱驰汽车所有股权将被转换为上市公司的普通股。对于此次“反向借壳”,爱驰汽车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根据相关规定,上市相关事宜不方便置评。
事实上,造车新势力上市消息一直不断。零跑汽车港股上市时间已经确定为9月29日。而同为第二梯队的哪吒汽车和威马汽车都有上市计划,其中威马汽车已经转战港交所并递交了招股书,但目前还停留在审核阶段。
毫无疑问,面对“烧钱”造车,国内造车新势力的IPO已是势在必行。即便是第一梯队的“蔚小理”也难逃持续亏损的泥潭,何况第二梯队,唯有冲刺IPO这一条路。
那么,此次爱驰汽车此次不寻常的“反向借壳”上市,又将告诉我们什么?
“另类”爱驰?
相比之下,爱驰汽车在国内显得默默无闻,业界均以“另类”来形容。
首要原因就是爱驰汽车的主要市场并不在国内,而是聚焦于海外。爱驰汽车成立于年,是国内造车新势力中成立时间较早的一家,也是“出海”较早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官方资料显示,早在年10月,爱驰汽车就在德国公布了海外战略;年,爱驰汽车新车爱驰U5在欧盟上市发售;年4月爱驰汽车在欧洲上市并交付用户。目前,爱驰汽车的海外市场已经拓展至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丹麦、以色列等十五个国家。
反观,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的“出海”分别在年底和年5月,均落后于爱驰汽车。
然而,从销量来看,爱驰汽车一直未能交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数据显示,爱驰汽车年全年销量为2,辆,年为3,辆,年上半年为1,辆。
另一方面,爱驰汽车在技术流线上也有些“另类”。多数新能源汽车厂商均会采用纯电或“电动+混动”的路线,而爱驰汽车采用电动的同时,还涉足业界罕见的甲醇重整制氢高温燃料电池技术路线,并于年8月投资20亿元建设相关项目。
其实,爱驰汽车并非“PPT造车”,而是一家具备自有工厂、造车资质以及渠道建设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同时,爱驰汽车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沙钢集团、滴滴出行、宁德时代、金浦投资、复翔资本等知名企业和机构。
几年来,不少造车新势力早已消失在人们视野中,而爱驰汽车仍积极推动上市,表明其有一定的积淀,自然也离不开背后股东的支持。
但是,虽然爱驰汽车另辟蹊径走上“出海”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但销量持续低迷,显然难以支撑造车所需的巨大成本。此次“反向借壳”上市,可以说是爱驰汽车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
从中可见,爱驰汽车并不“另类”,其代表了大多数造车新势力为了突围的不断尝试,但市场终究是销量说话,更是实力的比拼。
造车新势力的“下半场”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爆,国内销量纪录连续被刷新。同时,业界对造车新势力又有了全新的认知,普遍认为造车新势力已进入了“下半场”。
除了哪吒汽车、零跑汽车超越“蔚小理”外,广汽埃安等新兴势力近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8月,广汽埃安销量达到了2.8万辆,成绩亮眼。
同时,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推出的AITO问界、吉利旗下的高端品牌极氪两家也吸引了大量的眼球。尤其是,两家都成为宁德时代全新第三代CTP3.0麒麟电池的落地车,再度提升了人们对其新车的期待值。
此外,岚图汽车、智已汽车、阿维塔科技等新兴势力也开始奋力追赶。这些新新势力都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都为传统主机厂的子品牌或其孵化的新品牌。依托于母公司多年的技术积累和雄厚的制造实力,这些新兴势力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能够快速实现量产及技术迭代。可以说,相比造车新势力来说,这些新兴势力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兴势力也被传统主机厂寄予厚望,承载的是“大象转身”的重要使命,堪比“集万众宠爱于一身”,势必全力助推其发展。
除此之外,“下半场”也意味着汽车智能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AITO问界由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设计打造,其中M5EV车型搭载了华为HUAWEIDATS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HarmonyOS智能座舱、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等先进技术,定位高端且智能,以对标特斯拉ModelY。
阿维塔科技的背后,则是长安汽车、华为和宁德时代三大巨头的加持,例如长安汽车负责造车、华为赋能智能化、宁德时代则提供电池,典型的例子就是CHN智能电动汽车平台就是典型的例子,大幅提升其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定位为高端智能电动车。
当然,极氪、智已汽车等新兴势力也都面向高端市场。由于背靠传统主机厂,并不需要为了追求利润和销量,而推出中低端车型迎合市场,只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用实力说话,才能真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
窗口期还有多久?
年,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表示,年是这一轮造车风口的最后窗口期,在这之后竞争会进入白热化。
此后,这一观点几乎成为行业共识,从而加速了整个产业的紧迫感,造车新势力纷纷加速冲刺IPO,似乎证实了这一观点。
对于这一观点,雷军曾在今年8月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不同意。他认为:“比赛才刚刚开始,我认为小米还有很多机会。”同时,他也强调,自动驾驶是智能电动汽车决胜的关键点。
从目前来看,小米并没有选择合作造车,或收购现有品牌和工厂,而是自建工厂和自研技术。这就是雷军所坚持的造车没有错过风口期的证明,必须自身拥有技术实力,其中代表汽车最高阶智能化的自动驾驶技术自然包括其中,并且至关重要。
而另一个例子就是百度,虽然与吉利合作造车,但其仍将自动驾驶作为造车重要的技术支撑,不断投入并坚持路测。目前,集度汽车的首款量产汽车机器人ROBO-01的量产车已经问世,令人对其自动驾驶技术充满期待。
然而,小米和百度均为科技巨头,有实力支撑造车这一“烧钱”的买卖。同时,传统主机厂的“下场”,也有力推动了自家的新兴力量崛起并打破了市场格局。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似乎时间已经不多了。
未来,造车是否只是巨头的游戏?造车新势力的窗口期已经临近?一切问题仍然需要市场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