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风吹霜雪岁寒有暖阳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年1月5日17时14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来到了我们身边。三日后,我们也将迎来“三九天”。小寒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加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天气寒冷,人们称之为“数九寒天”,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要来啦!
小寒·三候
小寒有三候:一候雁北乡,身姿灵巧、气贯长虹,春的气息被南飞的大雁提前感知到,远方在呼唤它们,启程返乡;二候鹊始巢,大雁正翱翔过头顶,喜鹊开始建筑自己的新家,崭新的憧憬正在到来,崭新的喜悦等待它们“开口播报”;三候雉始雊,春的气息已能被逐渐感知,雉鸡开始鸣叫求偶。大雁北迁,喜鹊筑巢,野鸡鸣叫。二十四节气中只有白露和小寒是完全以鸟类作为物候标识的。古人认为,“禽鸟得气之先”,鸟类在感知阴阳之气流转方面有难以比拟的天赋。
小寒·习俗
小寒正处二九、三九时段,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过去北方冬季蔬菜匮乏,早在冬至就开始筹谋。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覆盖勿透气。小寒时节再取食,脆嫩无比。久而久之便形成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南京人会在小寒这天煮菜饭,用南京特有的矮脚黄青菜与香肠片或板鸭丁,配上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香甜可口,堪比腊八粥。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居民日常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餐桌,再现了如皋寒冬食俗。小寒·养生
小寒节气,天气寒冷,从生活到养生,都有许多需要讲究的地方。生活上,小寒之前要做好防寒抗寒准备,储存食物,准备衣物,小寒一到,要做好日常保暖。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也是说,这个节气,年轻人注意不要食用过多肥甘厚味,辛辣之品,以免长出痤疮之类。
小寒时节以进补为主,也是进补的最佳时节,但进补并非一味地大量食用滋补品,而需要针对性,并且要有一定的节制性。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宜用红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补阴针对阴虚体质,宜用冬虫夏草、白参、沙参、天冬、鳖甲、龟板、白木耳等。补阳针对阳虚体质,可选用鹿茸、杜仲、肉苁蓉、巴戟等。阴虚阳盛的体质更宜选用冬虫夏草、石斛、沙参、玉竹、芡实之类,配伍肉禽煲、炖汤水进补。“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在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进行户外运动,如晨早的慢跑、跳绳、踢毽等。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在此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小寒·谚语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小寒大寒,准备过年。
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
三九、四九,冻破碓臼。
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小寒节,十五天,七八天处三九天。
天寒人不寒,改变冬闲旧习惯。
一早一晚勤动手,管它地冻九尺九。
小寒·诗词
小寒唐·元稹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小寒食舟中作唐·杜甫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蜡梅香宋·喻陟晓日初长,正锦里轻阴,小寒天气。未报春消息,早瘦梅先发,浅苞纤蕊。揾玉匀香,天赋与、风流标致。问陇头人,音容万里。待凭谁寄。一样晓妆新,倚朱楼凝盼,素英如坠。映月临风处,度几声羌管,愁生乡思。电转光阴,须信道、飘零容易。且频欢赏,柔芳正好,满簪同醉。
望梅无名氏小寒时节,正同云暮惨,劲风朝烈。信早梅、偏占阳和,向日暖临溪,一枝先发。时有香来,望明艳、瑶枝非雪。想玲珑嫩蕊,绰约横斜,旖旎清绝。仙姿更谁并列。有幽香映水,疏影笼月。且大家、留倚阑干,对绿醑飞觥,锦笺吟阅。桃李繁华,奈比此、芬芳俱别。等和羹大用,休把翠条谩折。
小园独酌宋·陆游横林摇落微弄丹,深院萧条作小寒。秋气已高殊可喜,老怀多感自无欢。鹿初离母斑犹浅,橘乍经霜味尚酸。小酌一卮幽兴足,岂须落佩与颓冠?在这个封冻的日子,
不要被北风困住了手脚,
即使冰天雪地,
重识小寒,
总会有意外的发现与惊喜。
让我们一起,
重新找到生命固有的律动与节拍。原创·小寒
过了许久,又是小寒了。
摊开那幅九九消寒图,冬至那枚花瓣仿佛墨迹未干,就这样就到小寒了。
不记得上次小寒的时候在干什么了,如果不是恰巧今日撕下几页遗旧的日历,我想就不能按时下笔了。而今研磨,提笔,下腕间不禁沉吟,思及这消寒图虽已将出九,正经按节气的正日下笔却少之又少,大多都是错过后补齐,顿觉懊悔。但又找了些借口开脱,这似又不能完全归咎于我。确实有刻意留意,但窗外的北风,枯寂的枝桠,暗而泛青的天空,无一例外,无一不在向我证明,所谓小寒,只是平常的一日冬天。很遗憾,我不记得了,我们似乎忘却了,日历告诉我们今天是小寒,但它似乎也只存在于日历那浅淡的墨迹中,短短两字,随时都要随风逝去。
这种忽略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我努力抓住记忆的零星。遥记幼时,咿呀学语间早已深埋节气的音韵,于是对每年的节气格外注重,固执己见的在大暑闭门不出规避酷热;在惊蛰搬着小凳子坐在柳树下看蚂蚁搬家,如今回想起来,细枝末节早已模糊,但那些天真总能悄然拂起嘴角的浅笑。这笨拙而又莫名其妙的,或许就是小时候无邪的“仪式感”吧,用童稚来默默守护心中的节气。
放眼现在,年龄的增长褪下的一身青涩;时代的向前遗留了大量的历史印迹。科技的发展为农耕突破时空限制,于是一季可产四时蔬果,再也无需面向黄土靠天吃饭,诸如二十四节气只不过一种无用而空泛的传统遗物,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已。
但真的如此么?或者说,这真是好事么,我并非望守先民之术,固步自封于囹圄。但时代的发展并不需以一味的抛弃为代价。我们必已无法回到那个以时而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代,但节气之说却仍不该如此淡化。还是该有些改变啊,这并非对于文化的怜悯和大爱,而是对于先人智慧的折服与尊敬,这背后无数的探索我们无从得知,但正是这二十四字,成就了中华缤纷灿烂的农耕文明,造就了古朴自然的远古社会,人们因此而劳作收获,因此而繁衍生息。我们大概无法确切的感同身受,但我们承这衣钵,我们无由弃若敝履。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般蹀燮,以此为归。
就要出九了啊。
时光在飞逝,而我们的脚步没有一刻停留。在这些如歌般闪亮的日子里,每一天的面貌,都是坚韧不拔,欣欣向荣!冬至之时心亦向暖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文图视频/综合自网络原创随笔/徐一然编/王慧婷指导老师/左秋洁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