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不止有大理和丽江解局视野

作者:卓别林

来源:星球画报(xingqiuhuabao)

电影《芳华》的播出,将我们带回到云南曾经战火纷飞的年代。《无问西东》又让我们重温了那一段西南联大的往事。

而云南的故事,不仅仅如此。

清末,觊觎内陆已久的法国人从越南兴建一条铁路,刺穿滇南境内直至昆明。这一段长达公里的滇越铁路,途径山峦、河流、峡谷,直至年全线通车。

▲滇越铁路中国段示意图

图片来自

中国国家地理

▲米轨列车通往隧道

图片来自

图虫

幸运的是,于云南来说,它是崇山峻岭之间与世界接轨的门户;不幸的是,于中国来说,它是法国人刺入我国腹地的一把利刃。

『过眼云烟』

沿着这条狭窄的轨道,当年的风雨云烟似乎近在眼前。

▲云南滇越铁路博物馆

图片来自

图虫

滇越铁路上的五家寨“人字桥”,由法国工程师鲍尔·波丁设计。两座绝壁间建以人形横空飞架,不用一根支撑墩。

这样惊心动魄地修建背后,而是“一根枕木一条命,一颗道钉一滴血”的惨烈牺牲。桥长不过短短67米,铁路工人就死亡了近人。

▲清末,修建中的“人字桥”

图片来自

《滇越铁路》

▲“人字桥”

图片来自

图虫

正是得益于滇越铁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传奇展开了。

与电影《无问西东》如出一辙,这是一个只存在了短短八年的大学,穷得叮当响,却创造了无数传奇人物。

▲西南联大旧址,位于云南师范大学内

图片来自

图虫

▲西南联大原教室

图片来自

图虫

八十年前,日军侵华,华北之大,却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下入滇,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是,这张书桌与昆明这座城结缘。

『无限风光』

滇越铁路的中国段跨越昆明、玉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抵达中越边界重镇河口,沿途美景遍布。

昆明

提到云南,大理和丽江的字眼几乎脱口而出。相反,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似乎不显山不露水。

低纬高原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时如春”,故终年花开不断,享有“花城”的美誉。

▲马鹿塘,千亩杜鹃花

图片来自

景深商业摄影

▲昆明动物园,垂丝海棠

图片来自摄影师

千云神峰

▲马路两边,一片蓝花楹

图片来自摄影师

九幽谷白霄

昆明三面环山,南滨滇池。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是云南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

这里风光秀丽,碧波万顷,湖光山色,风帆点点,一览无遗,不愧有“高原明珠”之称。

▲滇池畔

图片来自

图虫

▲霞光普照,风帆孤立

图片来自

图虫

▲海埂公园码头,可乘船一览滇池风光

图片来自摄影师

小鬼家摄影师lo

大观楼的画栋珠帘,翠湖畔成群的红嘴鸥,青丝垂海的睡美人西山,茂林修竹深处的古刹殿宇楼阁,栩栩如生的石林奇观……

▲大观楼

图片来自

图虫

▲翠湖公园,成片的红嘴鸥群

图片来自

图虫

▲石林奇观

图片来自

图虫

昆明的美少了喧嚣,多了些许静谧。

玉溪

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藏着一处比泸沽湖更美的湖泊——抚仙湖。

它是我国最大蓄水量的湖泊,相当于15个滇池的水量,6倍的洱海水量,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2.8%,这样的数字足以证明它的内涵。

▲抚仙湖阳光海岸

图片来自

图虫

▲湖面,孤舟独立

图片来自

图虫

▲正在捕捞的人

图片来自

图虫

不知多少人,醉心于抚仙湖的那抹“蓝”,感叹于它的那份“清”。譬如,徐霞客曾叹于“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尼梯田,遍布于红河州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

哀牢山中的元阳梯田,在祖祖辈辈的哈尼人根据山势一点点开垦下,成为“地球上最美的曲线”。初春的梯田灌满了水,恰似千千万万块镜子倒映着的云彩与太阳光芒。

▲薄雾下的元阳梯田

图片来自

图虫

▲层层叠叠的梯田,仿若上帝的镜子

图片来自

图虫

▲梯田上,正在劳作的人们

图片来自

图虫

无论登上元阳随便哪一座山顶,都能看到充满在大地之间的,那如山如海汹涌而来的,都是梯田。

如果说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那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

▲元阳的哈尼族人

图片来自

图虫

▲哈尼少女

图片来自

图虫

在那片山高谷深,山地连绵,层峦叠嶂藏着哈尼村落,说着哈尼人的故事。

『这才是米线』

沿着滇越铁路经过蒙自,一路上永远离不开米线。

电影《芳华》上映,一个影片中半透明的滇南小城——蒙自,一时间热闹起来。

在蒙自碧色寨的小站,刘峰和何小萍久别重逢,相偎相依在长椅上的画面已然不再。他们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而这座小城的故事未完待续。

▲蒙自碧色寨小站

图片来自

图虫

▲电影《芳华》取景地

图片来自摄影师

沉默的剑心

过桥米线,这个全国都熟悉的美食,传说正是出自清初蒙自当地一名书生家主妇之手。自此,蒙自的米线便与众不同。

▲蒙自过桥米线,不乏仪式感的拼盘

图片来自

图虫

▲菊花过桥米线

图片来自

图虫

在这里,一个比脸还大的海碗、十几个配菜的小碟子,吃米线也不乏仪式感。一碗“菊花过桥米线”,解腻爽口,让人怀疑这里的人们把春天放进了大碗里。

这条米轨沿线不只记录着历史的过往烟云,更蕴藏着无限的大好风光。

内容转载自







































白癜风专科医院山东
北京白癜风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lvchunzx.com/lcxzx/567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