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际,内蒙古大草原辽阔的天空上,黑压压惊现了成片的大鸟,犹如电视特效一般骇人。
千万只大鸟成群结队,像是训练有素地排成了一条条长长的线,怕不是要搞什么进攻吧!这可吓坏了当地人。有人说鸟类聚集是地震的前兆。
但专家却坚定地认为,大鸟成群是一件好事。到底哪个才是事实呢?为什么两类人群会有截然不同的说法?鸟群盘旋,是福是祸?也许还得从科学角度来回答。
群鸟飞天,是地震前兆?
当地市民坚信大鸟突现是灾难的前兆,不无依据。因为鸟类“预测地震”的新闻,远不止一次出现。年3月,吉林松原鸟群“高空聚堆”,结果次日还没天亮就突发4.3级地震。江苏睢宁鸟类成群来袭,紧挨着睢宁的宿迁又发生了3.1级地震;年4月初,四川乐山鸟类低空盘旋长达4天,不断发出怒叫,结果附近的宜宾很快发生了5.1级地震,震源深度高达10千米!
这么来看,动物好像有某种特异功能,就是能预测地震。加上各种习俗传说,动物的异常行为似乎就是灾难来临前的“无声宣告”。而能“先天感应”各种灾害和灵异事件的鸟类,也被看成了一种不吉利的象征。
所以,当内蒙古大草原上空惊现成群大鸟时,当地市民自然联想到,这莫非又是地震的前兆?面对这成千上万只大鸟遮住天空的怪象,还有人前脚跨进门,后脚就准备仓皇收拾行李避难去了。
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陷入恐慌,还有一些理智的人停下来观察这些不速之客。他们发现这些大鸟和以往地震新闻中的略有不同。比起之前无序乱飞的大鸟,内蒙古上空的成群大鸟,更像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军队,它们排成一条长长的线往北方飞去,飞行轨迹把天空划分成了左右两块。令人惊奇的是,没有一只鸟掉队。
还有人看清楚了这些大鸟,其实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大雁,大雁又有很多种,像白额雁、鸿雁等。大雁在人们的印象中又是一类比较善良友好的动物。
这就更不免让人好奇,这些益鸟的异常行为,如果不是带来地震,又为什么会出现呢?
勿大惊小怪,候鸟只是“返乡”
原来这些如乌云遮天的大量鸟类,确实是大雁群,它们以群居为主,属于候鸟的一种。提到候鸟,人们就更熟悉了,马上想到了小学课本上提到的“候鸟冬天向南飞,是为了过冬。”
而关于大雁,人们不免又想到,它们队伍整齐,间隔适当,一会儿排成“一字型”,一会儿排成“人字形”。最前方的领头雁也是队伍中的“核心干将”,会带着雁群一起寻找落脚的栖息地。大雁还特别团结,如果有哪只雁“掉队”了,雁群就会托在它下面扛着“共进退”迁徙。
这些大雁的老家来自中国北方的西伯利亚,秋冬季节,它们北飞寻找温暖湿润的沼泽地、海水中的鱼虾和植物幼苗来抵御寒冬。到了来年春天,又会成群结队飞回“老家”。大雁迁徙少则几十只,多则成千上万只。
这次人们看到“漫天鸟群”,其实就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大雁迁徙。只是队伍有点庞大,雁数众多而已,并不是什么极端的异常现象,当地市民也无需大惊小怪。按常理来说,现在是春夏之交,也是大雁飞回老家的时候。未来几月人们还会频繁看到成群大雁划过天际的景象。
为了缓解市民焦虑情绪,内蒙古当地的动物管理部门专门发通知,解释道这一现象是大雁迁徙的正常现象,市民请勿恐慌,更不要猎杀大雁。气象部门也发出通告,声称当前没有任何地震迹象,更强调动物异常行为并不能预测地震发生。
弄明白了超大规模的大雁云集是正常现象后,又有人好奇,为啥大雁要每年来回折腾?一直待在自己的家乡原地有吃有喝不是很好吗?况且现在生态环境改善,捕杀大雁的行为也大大减少。
“大费周章”迁徙是为何?
这还要归结为物种进化,在古老的基因里刻下了“生存智慧”。试想如果大雁放弃迁徙,原栖息地的生物链就会处于静止的超负荷状态。特别是到了冬天,河面结冰,可捕食的鱼类少,就会造成同一物种数量过多,“狼多肉少”的窘境。那势必有一部分大雁会被饿死或冻死。
所以为了生存,只有一小部分大雁待在原地,而更多的鸟群选择“背井离乡”,栖身他处。从西伯利亚到我国福建、广东等地,这样的跨国之行势必会遇上天敌或危险,这时候就需要成群结队、抱团取暖了。
就算是夹杂着其他种类的候鸟,大雁也能很快将它们融入一体,团结一心地向目的地前进!等到了终点后,这批大部队就会自动四散开来,和自己的小家庭或伴侣三三两两地过小日子去了。
而且大雁也是一种有情感的动物,出生的地方就是它们的家乡。即使环境再寒冷恶劣。一旦气候回暖,大雁还是会不顾一切地“组队回家。”另外毕竟栖息地环境熟悉,天敌较少,大雁会选择夏季来繁衍自己的宝宝。所以虽然每年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
但得以存活,回到家乡,又能保持物种平衡,数量稳定,真的算是一种最智慧的选择了!
所以那些民间流传的动物异常现象就是凶兆,完全是彻彻底底的谣言!我们也千万不要以讹传讹,因为这些说法会被有心之人利用,为了谋求自身利益假借除害之名,去猎杀大雁。而且大雁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杀大雁也属于违法行为。我们还是要更相信科学,从科学角度来看待这些异常现象。
大雁群聚,其实是好事儿
为什么专家断定这些成群的大雁划过天空,是件好事儿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说明了大雁数量足够多,而数量多意味着现在生态环境正恢复到了一定阶段,才得以支撑这成千上万只大雁的存活,栖息过冬。
另外,大雁对生态环境的贡献也很大。它们的粪便是很丰富的肥料,帮助植物茁壮成长。被大雁吞进的鱼虾,也避免了海水湖泊中的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帮助海水实现了生态平衡。目前,国家还在大力保护湿地,许多城市修建了湿地公园,也正在敞开大门欢迎大雁暂时栖息。
其实,无论大雁还是人类,都是众生万物中微小的一粒。看似截然不同,实则殊途同归。大雁为了过冬生存,不远千万里来到南方找个歇脚的地儿。人类又何尝不是过完寒冬春节,就又背上重重的行囊,任由孩子光着脚丫在身后哭喊,仍头也不回地奔到千里之外谋求生路,只为让孩子安心读书,父母安心养老。
动物和人,都有生存的本能,也都有被呵护的需要。所以有幸作为人类,我们已经享受了作为高级生物的特殊待遇,何不掏出一点点爱心,去善待自己身边的小动物、小植物,在力所能及之处,去善待那些处境更加不幸和陷入困顿的人?
候鸟和人一样有情。善待候鸟,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参考文献
[1]胡振鹏、葛刚、刘成林.越冬候鸟对鄱阳湖水文过程的响应[J].自然资源学报.,03(09):76-79.
[2]黄菊梅、向伟、申亚兰.东洞庭湖天气、气候对越冬候鸟数量的影响[J].气象科技进展.,04(20):-.
[3]牛琳芝、候鸟天堂[J].绿化与生活.,12(10):32-35.
[4]曾艳梅.候鸟保护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11(22):98-.
作者:一念校稿编辑: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