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春县地处中越边境,境内世居6个民族,其中拉祜族、瑶族属于“直过”民族,是全国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之一。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所,在校中小学生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8.8%。针对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国际通用语言普及率低的实际,绿春县实施“汉语+少数民族语”教学,坚持少数民族母语教学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齐头并进,消除教学中语言障碍,为少数民族学生多元文化发展打好基础。
绿春县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把位于哈尼族标准语音所在地的大兴镇大寨民族小学、地处彝族村寨的牛孔镇纳卡小学作为“双语双文”教学示范点,选用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汉文、哈尼文互译对照教材,积极推行“汉语+少数民族语”教学模式。目前,所学校实施双语教学,其中2所被列为省级试点学校。
把双语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传承民族文化、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有机结合,在校园醒目处悬挂用汉、哈尼、彝三种文字标明的名言警句牌、标语,借助校园广播平台进行双语播音解说,大力倡导广大师生讲民族话、着民族装、唱民族歌,营造双语教学良好环境。
绿春县注重双语教材建设及双语教学资源开发挖掘,抢救面临濒危状态的民族语言、文字、民间文艺等,汲取民族文化精髓,把民族文化融入双语教学全过程。目前,已编印用汉、哈尼两种文字互译对照编著乡土教材2套。实施双语教学与艺术教育“双推进”,采用双语模式开展各类民族文化艺术活动。目前,该县被列为全州唯一的“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1所学校授予“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4所学校被列为“云南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学校”;2个合唱团被列入“维童之友”俱乐部云南中心成员单位。
同时,该县在可利用土地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从县城新区无偿划拨学校建设用地亩,概算投资2亿余元,新建3所学校,切实解决边境民族优质教育资源匮乏问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