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驰汽车杭瑜峰中台是我们面向未来的架构

“你们等红绿灯的时候,看着车来车往,是否有注意过新车和传统车的区别?”爱驰信息科技部总监杭瑜峰在一次演讲中问。

台下的观众大多摇头,因为大家可能更多只是注意安全。

杭瑜峰说,“我会,比如我会去看新能源车加速时声线会不会更好,是否更有环保特性。”

在他看来,最能区分新能源和传统车企差异的是渠道。“我们不能用以前的渠道来做,我们要自建渠道,比如能不能用电商来做?对我们来讲,渠道模式是完全创新的课题。”

一家传统车企,利用中台做到了电商才能做的新零售,是不是很有趣?

不仅如此,爱驰还利用中台做了很多事。杭瑜峰在接受亿欧专访时表示,“中台在架构上保证了我们未来的技术扩展能力和业务迭代能力,未来不可推测,但中台恰恰是我们面向未来的架构。”

作为爱驰的创始团队成员,杭瑜峰主导了爱驰企业信息化从0到1的规划和建设,并组建了爱驰信息科技的技术团队。拥有17年以上汽车行业和制造行业信息化规划和数字化方案构建的经验的杭瑜峰,曾在IBM,普华永道,安永和JDPower等国际咨询公司负责汽车行业数字化规划和数字化产品的研发,并直接参与了国内20几家汽车行业主机厂、零部件集团和经销商集团的信息化规划及数字化改造。

所在的爱驰汽车创立于年,是一家国际化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公司,也是一家用户深度参与的智能出行服务公司,致力于以领先的智能制造、智能产品和运营服务加速汽车产业进化,创造全新的出行生活方式。

亿欧对话杭瑜峰

1、与传统车企相比,爱驰的“新”不止体现在新能源,国企转型、电商营销等都是“新”的前沿。讲讲在这些历程中对数字化转型的需要以及改变难点?

对于一家类似爱驰这样的新车企,数字化扮演着三个重要角色。一个是提升管理效能,主要目标是快速支持各业务条线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加速业务运营和管理控制体系的落地;另一个是支持产品创新,譬如通过车联网和自动驾驶等数字技术的加持,打造独特的产品特色和创新的用车场景;最后一个是支持业务模式创新,拿新零售作为举例,新车企会思考用各种新的数字化手段进行用户运营和市场管理,而不再是沿用原来行业通行的4S店模式。

2、目前爱驰所拥有的中台包含了数据中台、运营中台和AI中台,在技术沉淀和复用上,这些中台产品表现如何?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在爱驰整体的三层架构中,前台负责各业务模式的落实,中台负责技术体系的集中支撑,后台负责计算力的统筹管理,爱驰在规划中台架构的着眼点是在于对各条现有业务线的支撑和对各种未来新业务模式快速支持。从一开始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规划在同步建设各层次的系统,在一致化的规划下,各系统层次各司其职,综合发挥着企业整体数字效能。

3、从产业角度讲,您认为需要什么样的中台?目前的中台产品还有哪些不足?对它的期待是什么?

爱驰的中台定义或许不同于互联网行业的中台定义,爱驰的中台在这个阶段是作为各业务线的集成者和服务者角色,而互联网行业的中台是在同业态下不同业务模式的集成者和服务者。可以说,爱驰的中台没有互联网行业的中台定义那么宽,我们更加侧重行业本身的业务发展需要和技术环境情况。

4、在IT设施上,是否有考虑过自建,比如宜信他们就有一个专门的数据中台团队。如何考虑自建和第三方使用的问题?以及付出的成本?

是的,我们有一个专属的数据中台团队,目前这个团队的第一任务是完成企业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对外输出不同的数据服务能力。从一次性投入来看,自建企业数据中台团队无疑是巨大的,相比较量入为出的外采肯定更加精益,但从长远看,中台需求是要持续迭代的,我们相信这样的TCO会下来很多,持平甚至更低都是有可能的。这也是充分说明我们管理层对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战略决心。

5、了解到爱驰即将发布新产品,您认为中台对爱驰的持续创新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未来的规划是?

作为一家新车企,数字化最重要的是帮助提升各条线的工作效能,从我们接近量产上市的结果来看,我们的数字化基本做到了设计的目标。中台在信息化架构中起到了一个枢纽性的作用,没有它或许我们无法及时交付部分系统,延迟对一些关键业务的支持,从而延误我们的投产时间。另外,中台是在架构上保证我们未来的技术扩展能力和业务迭代能力的,未来不可推测,但中台恰恰是我们面向未来的架构。

以下是杭瑜峰在年云栖大会上的演讲部分内容,分享主题为《爱驰汽车数字化及营销创新实践》,主要内容为中台对于实体产业的创新,经亿欧编辑,有所删改:

从0到1的车企数字化:加速流程、减少成本、确保质量

爱驰汽车的数字化实践,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

因为车企的数字化很繁复。

汽车是一个制造企业,不是营销企业,但有独立的营销职能。汽车制造从研发、供应链、生产制造,再到卖车和服务,各条业务都需要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支持,在行业中大家更加习惯提到的数字化更多的集中在营销和服务领域。但实际上,从车厂的完整信息化体系来看,这样的说法往往以偏概全。

为什么这么说?

大家感觉整个制造过程很简单,但其实从研发到制造,信息系统却是非常复杂。我计算了一个比例,拿造车和拥车两端业务来比较,基本上整个信息系统的量比是2:1,也就是说支持造车比支持拥车所用到的信息系统多一倍。

为什么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vchunzx.com/lcxwl/149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