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科学观察笔记,作者在长期细致地观察大雁的基础上,用满含深情的笔调和诗意的语言对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对这大自然的生灵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作为一篇科学观察笔记,作者首先是把大雁作为客观观察的对象,真实客观的记录大雁的生活习性。而真实客观的记录,离不开冷静而客观的观察,所以在文章中作者的角色首先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长期客观的记录大雁的生活。
在作者笔下,大雁是一种动物,它具有动物所特有的姿态、饮食、声音、意识等。“年4月11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只。”“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正是作者长期细致的观察与冷静的记录,才能对大雁的生活习性介绍得如此细致。
当我们读到《大雁归来》时,获得大雁归来的季节、飞翔的姿态、鸣叫的声音、团结的观念等等这些可能超出平时我们对大雁认知的知识时,始终不要忘记了在这背后是一个长期的冷静的观察者,正用他深邃的目光、冷静的思索、客观的态度记下了自然界中的这个生灵的一切——当然,不仅仅记录的是大雁,还有这块农场上更多的事物,从1月到12月,从未间断。
事实上,在作者利奥波德年起与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罗伯特·马歇尔一起创建了"荒野学会",并于当年4月在威斯康辛州的沙郡购买了荒废掉的农场,开始了长达13年之久的荒野实验和观察,并将这些观察结果记录下来,集结为被后世誉为“绿色圣经”的《沙乡年鉴》前,他就一直长期从事着林业、野生动物管理等工作,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土地伦理观念。而《沙乡年鉴》,只是它环保主义思想这棵大树上的一个果子。
对读者来说,更可喜的是作者作为一名科学观察者并不是以冷冰冰的姿态来讲述自己的见闻,如果是那样,恐怕他也不会获得世界各国的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也不会在经历时间的淘洗后依然传播到今天并散发出如此诱人的魅力——作者是以诗一般的语调、火一般的情怀在记录着大雁。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开篇作者就深情的歌颂了作为春天的使者的大雁,溢于言表的喜爱为整篇文章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3月的大雁就像法律专家,了解人类“法规”的内容,知道何时需要静悄悄的觅食以避开人类的猎杀;何时敢大摇大摆的飞翔,而不必考虑会有突如其来的枪弹。
大雁像舞蹈家,优美的舞姿让人如痴如醉,“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这美丽滑翔姿态何等的曼妙,这活泼的生灵何等的惹人爱恋。
大雁像人类的“财神爷”,“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大雁是多情的种子,会唱出最孤独的曲调;大雁是优秀的歌唱家,能奏出最和谐的大合唱;大雁是有卓越的政治家,比人类更懂得联合;大雁是最伟大的信使,促成了世界性的物种交流……
在作者笔下,大雁不是一种动物,它具有人的灵性、人的情感、人的思维——甚至,超过了人类。
在作者那里,不仅仅是把大雁看作客观观察的对象,也不仅仅是把大雁作为主观爱护的对象——它们与人一样平等的存在于土地上,所以作者反复说“我们”。人,不是高于动物的存在,不是土地的主人,不是万物的主人,人与土地是“共同体”,它们于我而言是——“我们”。
“我们滥用土地,因为我们将它当作自己的附属财产。而唯有当我们把自己看作土地的附属品时,才会以热爱和敬畏之心去利用土地。对于土地而言,我们无法使其免于被机械化武装过的人类的影响,对于我们而言,我们也无法在科学的制约下从土地中得到它之于文化的美学收获。”“土地是一个共同体”是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但是土地应该得到热爱和尊重则是伦理范畴的事情。土地孕育了文明,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如今却被我们忘在脑后。”或许,当我们读懂利奥波德80余年前的这些语言的时候,我们可能更能理解作者为何十年如一日的在废弃的农场上苦行僧一般的耕耘观察记录,我们可能也能理解作者为何用如此热忱深情的记录着、赞美着、歌颂着那些被我们视为“畜生”的动植物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