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至12月1日,带着对绿春县群众的关心和对脱贫攻坚工作的 沿着曲折蜿蜒的乡村公路,调研组用两天的时间实地走访调查。
“要在发展集体经济上着力,以集体增收来带动农民增收。”
“要探索激励机制,解决好农村环境治理这个大问题。”
调研组在绿春县平河镇查看产业扶贫情况
从基础设施到人居环境,从产业支撑到思想观念的改变,每到一处,调研组都在仔细询问,认真记录,积极思考。
绿春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世居民族有哈尼、彝、瑶、傣、拉祜、汉等六种民族,其中拉祜族、瑶族两个特少数民族属于“直过”民族。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公里,这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是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之乡。
据介绍,年末,全县有5个贫困乡镇,其中深度贫困乡镇4个,贫困村70个,其中深度贫困村64个。近年来,该县着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农村危房改造攻坚战、产业就业扶贫攻坚战、民生事业攻坚战。坚持“问题整改”与“补短攻坚”有机结合,“党建”与“脱贫”有机结合,“定点扶贫”与“社会帮扶”有机结合,“多元融资”与“财政投入”有机结合,“扶贫”与“扶志(智)”有机结合。
调研组在建档立卡户陈娘然家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既然每家都有茶地,也就有了发展产业的基础,要提升茶叶加工的质量,不能只注重数量,还要注重质量。”在三猛乡苏丫村,调研组实地查看并了解了苏丫茶厂的生产销售及对农户的带动情况。
“有几个人吃饭?”“在哪打工?干什么工作?”
在建档立卡户罗树成家,调研组一行认真了解着他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当了解到他家有三个孩子时,李正阳说:“要把三个孩子养大,责任重大。”
记者注意到,在罗树成家的“明白卡”上,有这样的记录:致贫原因:缺乏技术(缺乏茶叶增产管理技术、家禽养殖技术和务工技能);措施:进一步落实相关养老保险政策。
抓落实:“让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
兴调查研究之风,谋脱贫攻坚之实。
从三猛乡到牛孔镇,从牛孔镇到平河镇,调研组一直在强调:要在精准上下真功、在持续上下苦功。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更不能搞数字脱贫。
“有亮点,有经验,要认真总结推广。”在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李正阳说。
调研组在绿春县平河镇拉祜村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地处边境地区的云南省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是一个典型的“直过民族”聚居村落,由于地处偏远、林密地少、资源匮乏等因素,是全县贫困村中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艰巨的一块“硬骨头”,全村33户人均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年以来,绿春县先后投资万元,完成了30亩土地平整、33套安居房建设、立方米挡墙新建、4公里三面光沟渠新建,1件人畜饮水工程新建以及4公里进户引水管道、33台太阳能热水器、33台节能成品灶的安装。年初,全村33户名拉祜群众都回到了拉祜寨,村民搬迁到两层楼房式新居,从“地窝棚”住进了“小洋楼”。
调研组在绿春县三猛乡了解产业情况
在拉祜寨,调研组了解到,当地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种养产业,让拉祜族群众学会种养技术,调动了主动发展、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如今的拉祜寨,实现了从“棚户”到“小洋楼”、从“本能”到“智能”、从“文化滞后”到“现代文明”的三大脱变,产业发展有了一定规模,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不该退的坚决不能退出,应进未进的坚决录进来,决不能出现错评、漏评、错退等现象,不断提高精准识别准确率和精准退出准确率。”调研组相关人员说,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防止贫困户返贫。要完善基础设施,扮靓美丽村湾,夯实乡村振兴根基。(原标题 扛实责任找准路子确保如期高质量脱贫摘帽 省政协调研组调研绿春县脱贫攻坚工作侧记)(宋卫极)来源:云南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