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电视剧《大好时光》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胡歌饰演的男主角袁浩要办婚礼时,他的亲妈和继母就婚礼的形式争执不休。继母认为中国人结婚要有中国人的特色,传统的中式婚礼是最好的选择。亲妈则觉得西式婚礼时尚气派,富丽华贵,中式婚礼毫无仪式感,不够高大上。这让人不禁感到疑惑,我国乃礼仪之邦,中式婚礼真的没有一点仪式感吗?
其实不然,中式婚礼也有着浓厚的仪式感。《礼记·昏义》中提到:“婚礼者,礼之本也。”婚礼作为众礼之本,一直备受重视,自先秦起古人就作书立法来规范婚礼的流程,“三礼”中就记载了大量传统婚嫁习俗。所谓“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本书对古时的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初步构成了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今天我们就依托“三礼”古籍中的记载,穿越到古代,感受独属于中式婚礼的“仪式感”。
传统中式婚礼的婚嫁流程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婚姻主要目的是继承宗庙、传承后代,所以嫁娶不仅仅是个人之事,而是父母之事甚至是宗族之事。婚姻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婚礼也不可忽视。《礼记·昏义》中记载:“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妻之义也。”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怀着恭敬谨慎的态度对待婚礼,让男女双方在庄重的仪式下明白夫妇之义,增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进而相亲相爱。反之,夫妇不合,久必离异,进而影响子嗣、宗庙之事。在这种“敬慎重正”的精神下,古时的中式婚礼充满了“仪式感”,完整而受认可的婚姻,须经“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
俗话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此言不假。在古代,随意搭讪帅哥美女要联系方式的事儿是不可能出现的。如若公子相中了某家淑女,就会派媒人前去与女方家沟通。沟通的地点大家可能想不到,是在女方的祖庙当中,这足以看出古人对婚姻大事的谨慎。
说媒内容也不像现代的“吹嘘说好话,展现家底大”,而是要谦让一番。媒人会先代表男方说明情况:“某之子蠢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家的大儿又蠢又笨,就是脸皮比较厚,您看能给个机会不?女方即使满口答应,也会客气地说,“小女不过是聊备采择的对象,郎君可以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男方求“纳”,女方备“采”,“纳采”之名也便由此得来。经过双方的互相试探后,男方托媒人给女方送礼品。其中,大雁是最为关键的礼物。如果女方对男方情况满意,并且接受了礼品就表示“纳采”成功,反之,就婉言谢绝。从这里可以看出媒人在婚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没有媒人,“六礼”就无法再继续下去。
那为何要选择大雁作为定亲之物呢?原因在于大雁有迁徙的习性,每年春天北去,秋天南往,这般从不失信的行为赋予了它们吉祥守信的寓意。所以,以大雁做礼表明男子对感情的矢志不渝。
问名
女方纳采后,媒人将喜讯报给男方。男方再备薄礼,请媒人去女方家里进行“问名”,古礼中也是携雁为礼。问名的内容一般包含了女方父母的姓氏、女方姓名和生辰八字。其作用一是为了询问女方的家族体系;二是避免同姓结婚的情况。古人认为同性之间进行婚配会破坏宗法伦理,还影响生殖繁衍,因此同姓结婚在当时是有违礼制的,比如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因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当时的人们就责怪道“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就是说如果鲁君都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
此外,“问名”还有一用途是为了方便卜贞吉合八字。若得吉兆,则“昏姻之事于是定”,婚事正式确定。《诗经·卫风·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便是这一仪式的生动写照。
纳吉
如果对方的姓氏和占卜都没有问题,男方会再次遣使媒人前往女方家中告吉,郑礼在《仪礼》中注释道:“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在这个环节,媒人会相伴左右相互介绍,让双方家庭进一步了解。女方会谦虚地讲自家女儿各方面存在不足,惶恐女儿不能胜任妻子的角色,而男方的使者也会进一步表明决心,一句“子有吉,我与在,某不敢辞。”便是两方缘定之音。这一项仪式放至今日,大约就是订婚之前见父母的过程了。
纳征
当女方同意男方的婚事后,男方便会向女方送聘礼,这个过程便是纳征,它的另一种说法为下聘。《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不难看出,纳征在六礼中处于核心地位,一旦女方收取男方的聘礼,那根据礼法,男女双方的婚姻即已生效。《礼记·内则》也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这更是点明了纳征在婚礼法定规范中的意义,只有行纳征之礼,方才可有婚姻之义,取婚姻之实。同时这一过程也可以让双方家庭在商讨婚礼的过程中不断接触,不断磨合,让双方家庭互相深入了解。
请期
聘礼下完之后,便是“请期”,“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即男方托媒人去女方家里告知迎娶的日子,征求女方同意。“请期”本指男方向女方询问“亲迎”的日期,但是由于“阳倡阴和”的风俗习惯,同时男方也明白女方的推辞其实也有意征询。所以往往由男方确定日期后,再询问女方的意见。因此“请期”中的“请”是一种谦词,带有不敢自专的意味。在这里,大雁又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被当做作为男女双方确定婚礼日期的信物,《仪礼·士昏礼》记载:“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
亲迎
终于,排除万难,来到了最后一礼,也是最重要最热闹的一个环节——亲迎。新郎在选好的吉日里带领着迎亲队伍将新娘娶回家中。《礼记·昏义》记载,新娘到达男方家里后,在入席之前,要洗手洁面,这便是“沃盥礼”。“沃”是自上浇下的意思,一方面可以洗去接亲路途中的风尘疲惫,一方面也展示了新人们对婚礼仪式的虔诚敬重之心,寓意着新婚吉祥。新人入场时,新娘始终手执团扇,以表羞怯,这便是“却扇礼”,新郎也须向新娘行礼,作却扇诗,以表诚意,请其却扇。
三拜之后,夫妻对坐,由侍者从同一个碗中各夹一片肉到夫妇二人碗中,相互行礼后进食,这便是“同牢礼”。意为“同吃一锅饭”,此后生活便是同甘共苦,荣辱与共。
最后,在入洞房之前还要喝“交杯酒”,即把一只匏瓜(类似葫芦)从中间划开并斟酒,夫妻各饮一半,随后交换再一饮而尽。饮完合匏酒后,把匏瓜合起来用红线系好,表示夫妇一体永不分离。接着,新郎解下新娘头上的许婚之缨,男女双方互相剪下对方的少许头发,挽成“合髻”,放入锦囊,交由新娘保存起来,丝缕绾扣,永结同好,这便是“结发礼”。此后,按照古礼,待三月庙见祖先之后,新娘就正式成为婿家一员了:“必三月者,取一时,足以别贞信也。”婚礼至此,圆满结束。
从以上这些环节可见,传统中式婚嫁流程仪式感满满。内敛的古人,虽然不像外国人高声说出直白的爱情誓言,但用接连不断的礼仪来表达婚姻的郑重,传达美好的祝愿,其中的浪漫丝毫不逊色于西方婚礼。尤其是亲迎环节,不仅是新人缔结婚姻关系的庄严宣告,还让大家在隆重的仪式、盛大的场面中感受到婚姻是爱的表现、是责任的担当以及对爱的延续。
结语
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悠久的中式婚礼作为中华礼仪之本,浪漫的仪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当下,面对“低俗婚闹”、“天价彩礼”、“豪华婚宴”等婚礼乱象以及年轻人盲目跟风西式婚礼的现状,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婚礼实践中弘扬优秀的中式婚俗礼仪、传承华夏文化符号,让现代中式婚礼营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仪式感、庄重感、文化感,让新人们在神圣、庄严的婚礼仪式中体会爱情的真谛,传承家庭的责任,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仪礼注疏[M].郑玄注.贾公彦疏.北京:中华书局,.
[2]礼记正义[M].郑玄注.孔颖达疏.北京:中华书局,.
[3]杨天宇.郑玄《三礼注》中的汉史资料[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4):-.
[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雷铭.《仪礼·士昏礼》的文化学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
[6]李学勤.《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郑艺彬
(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
润色
林敏怡
排版
林敏怡
审核
李香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